10月29日厦门日报“理论在线” 改革实践与创新突破

2018年10月29日 15:07 来源:厦门网-厦门日报

●杨行健

  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上指出:“厦门的发展就是中国改革开放所走过历程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厦门嬗变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这场伟大变革,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改变了厦门。曾经偏于一隅的小城,在此后4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奋力搏浪前行,不断发展壮大。作为中国首批四大经济特区之一,厦门从偏僻的滨海小城中崛起,率先确立了先行先试的经济特区“试验田”的角色定位,以外引内联两个扇面的辐射作用,拉开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奋进大幕。

  1981年10月15日,伴随着一声开工炮响,特区在湖里的荒野中诞生。此后,厦门经历了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设立台商投资区、保税区,实行计划单列,建设保税港区,实施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开展自贸片区改革试验等一系列精彩嬗变。

  当初,如何解决资金难题?“解放思想,对外开放!”厦门经济特区在大力推进“五通一平”和建设通用厂房的同时,率先探索举外债搞基建,向科威特政府贷款修建高崎国际机场(1981年贷款,1983年建成);成立国内首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率先开辟土地和劳动力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开创招商引资多元化格局……

  1986年,在厦工作的习近平同志牵头成立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办公室,研究制定我国经济特区乃至所有地方政府中,最早编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之后,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健全特区金融体系;组建全国第一家合资经营、企业化运作的地方航空公司;引进全国第一家台资企业;在全国最早推出住房公积金制度;首创保障房建设管理与立法;在全国最早进行政企分开试点;率先推进“多规合一”;率先实现全民医保;注重生态环保,综合治理筼筜湖……

  改革开放40年来,厦门经济特区始终秉持“先行先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攻坚突破,实现从海防前线到开放前沿的精彩转身,建设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和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

  通过科技创新拓展产业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动能。如今,新兴产业“独角兽”(指那些具有发展速度快、稀少、是投资者追求的目标等属性的大型科创企业)聚集现象,已是厦门一景。以美图公司、美亚柏科、亿联网络为首的一批创新型企业,成为各自领域的行业龙头。

  厦门入围跨境电商“出口发展20强”,厦门跨境电商领跑全省。2017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千万标箱,全球排名升至第十四位。厦门在商事登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多规合一、审批制度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创新,以开放促改革,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挂牌仅3年的厦门自贸片区,担当着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先锋队、排头兵。今年5月,国务院批准印发全国自贸试验区第四批可复制可推广的30项改革试点经验,其中有10项属于厦门自贸片区首创。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这些重要论述,也是对今后厦门进一步创新发展的新激励、新要求。

  随着近期与美国贸易战的开打,原来被掩盖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厦门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如何切实防范和化解可能的金融风险更是面临的严峻挑战和紧迫而又棘手的问题。在今天特殊的世情、国情、市情下,我们应当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并结合我市实情的原则,借鉴国外经验教训,在坚持效率性、协调性、独立性和前瞻性有机结合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经济特区立法权并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优势,从以下五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法规,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二是更新金融监管理念,明确金融监管内容;三是完善和利用大数据,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四是完善金融监管操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加强队伍建设,着力提高金融监管人员素质。在此基础上达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目的,同时有效促进厦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

  (作者系集美大学教授、厦门市侨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