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厦门日报“理论在线” 当好主角:联智聚力 以文化人

2019年03月12日 09:33 来源:厦门网-厦门日报

  编者按

  党建引领、凝心聚魂,是社科界的主责;精准发力、聚智辅政,是社科界的主业;联智聚力、以文化人,则是社科界当好主角的有力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市社科联、社科院以新思想为引领,唱响了一曲曲挖掘城市文脉、探索城市精神的文化之歌,丰富滋养着鹭岛大地,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本版今天刊发这篇文章,从齐心合力、联智借力、搭台使力、联势聚力四个层面解读去年市社科界当好主角的做法、经验,敬请关注。

  ●陈  冬  胡志盛

  鹭江道英迪格酒店旁边有一座名为凤凰的小山,有人称之“望海高地”。但其实,最准确的说法应是“文化地标”——121年前,厦门乃至福建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就耸立在那,它叫同文书院。2013年,同文书院原址重设。就在不久前,在同文顶又开始了社科文化公园建设,将为同文顶历史文化阵地建设再添一抹亮色。

  鹭江潮涌,气象万千。市社科联、社科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借助同文书院这根历久弥新的重要“文脉”,一路踏歌而行,唱响了一曲曲传承城市历史、探索城市精神的文化之歌,成为引风气之先的文化教育基地、打造新世纪人才的文化高地,推动厦门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

  “文”字,一点,一横,一撇,一捺……处处渗透在同文之顶。近些年来,市社科联、社科院通过联智借力、以文化人的方式,丰富滋养着鹭岛大地,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不断刷新厦门社科人文素质新高度。

  齐心合力  让内在美广为人知

  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鼓浪屿,市民游客看到更多的是她婀娜多姿的“外表”,而市社科联、社科院的同仁们坚持不懈挖掘的是她的内在美。自2009年以来,市社科联先后编辑出版了《厦门社科丛书——鼓浪屿历史文化系列》,以史话、风光、建筑等10个专题为主要内容,较为客观准确地介绍了鼓浪屿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为提升厦门市民的人文素质和城市文化软实力,以及鼓浪屿申遗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4年,在市委宣传部的直接关怀和指导下,市社科联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合作成立了“鼓浪屿国际研究中心”,创办了《鼓浪屿研究》学术辑刊。几年来,《鼓浪屿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得到了康奈尔大学、复旦大学等海内外学者的肯定和赞扬。在2017年8月鼓浪屿申遗成功总结大会上,市领导肯定和表扬了《鼓浪屿研究》为鼓浪屿申遗做出的贡献。去年,“鼓浪屿国际研究中心”已由双方合作拓展为与鼓浪屿管委会的三方合作,共同致力于鼓浪屿历史文化的挖掘和研究,纵深拓展国内外学术资源,充实鼓浪屿研究学术委员会,在全世界范围内收集大量鼓浪屿研究的文献资料,努力拓展稿源,提高稿件质量,积极推进《鼓浪屿研究》学刊进入CSSCI系统。去年,中心还围绕鼓浪屿研究专题开展了4项课题研究,为申遗成功后的鼓浪屿社会治理建言献策。

  厦门是个历史文化名城,在近现代历史上涌现许多名人。如何把这些名人艺术地呈现出来,是每个社科工作者时常缭绕于心的课题。2016年,市社科联编辑出版的《鼓浪屿历史名人画传》梳理选取从古到今240多位对鼓浪屿发展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对每一个历史人物,都配有诗词介绍其生平。同时,还出版了《厦门历史名人画传》,通过运用学术研究和艺术相融合的方式,为厦门乃至闽台知名历史人物画传,实际上就是提升文化自信的一种思考,一种进程,尤其是城市文脉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人来守护“根”和“脉”。《厦门历史名人画传》《鼓浪屿历史名人画传》荣膺福建省和全国社科普及优秀作品称号

  联智借力  留下宝贵史料记忆

  去年10月,作为厦门市第十四届社会科学普及宣传活动周的活动之一,厦门文史专家洪卜仁、何丙仲受邀在厦门外图书城举行了学术专著——《洪卜仁学术文集》《何丙仲学术文集》出版首发仪式。

  挖掘、整理、研究地方文史,可“存史、育人、资政”,是在积累一座城市的精神财富,意义重大。洪卜仁、何丙仲长期潜心于厦门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在厦门地方历史、郑成功研究、华侨史、中西文化交流史、鼓浪屿研究等方面著作丰硕。

  这两本学术专著,收罗了两位先生最新或最重要的研究成果,由市委宣传部和市社科联组织编辑、历时一年多,受到文史收藏研究界的广泛关注。此举旨在让更多人关心关注厦门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传承厦门的历史和文化,留住厦门人的乡愁,留住远方人回家的梦。

  除了《洪卜仁学术文集》《何丙仲学术文集》出版外,去年,市社科联、社科院还完成了《厦门社科丛书——厦门文献系列》第三辑的编辑出版工作,并启动了厦门文献第四辑工作。其中,第三辑厦门文献集中于厦门近代文献典籍的“旧书重版”和“遗稿新刊”,文献选择不囿于名家名著,而主要考虑文献的史料价值和版本价值。

  同时,市社科联、社科院全力开展采访范围和深度上的拓展,继续搜集、保护厦门历史人文记忆,通过对厦门老城区、鼓浪屿居民等进行深入访问和采集,编辑出版了口述史书籍——《口述历史:厦门老街岁月》第三辑、《口述历史:我的鼓浪屿往事》第三辑,并完成了对《通洋裕国——厦门古代对外交往史钩沉》一书的资助出版工作。

  搭台使力  开门办院讲述同文

  同文书院曾在厦门近现代教育史上,创造过多个“第一”,菲律宾侨领李清泉,书法家虞愚,医学家、声乐家林俊卿,抗日将领、起草南昌起义“安民告示”的陈文总等名人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深厚的文化底蕴,延续至今,同文书院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挖掘厦门城市文化内涵、传承厦门城市文脉。如今的书院,设有同文讲堂、同文智库、同文译馆、同文数据库、同文藏书阁以及同文书社等六大平台。

  同文讲堂以国际视野下的闽南文化及鼓浪屿、厦门地方文史为主题,不断探索新形式,去年陆续走进高校、部队、国企、书店,邀请本土及海内外访厦学者,举办了《高瞻远瞩 一以贯之——习近平同志主持制定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鼓浪屿那些校长们》《漫谈学术论文的写作与投稿》等宽视野的讲座;此外,还依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工作站,结合厦门市第十四届社科普及周活动主题,联合高校举办了两场大型讲座,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和《新时代的社会建设——中国收入增长和分配差距变迁新趋势与展望》。

  同文智库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与厦门多所高校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就厦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社会、经济热点难点问题和本地历史文化的挖掘与研究,开展社科重点课题的申报、立项、评审、结项工作。近五年来,先后完成了三十余项重点课题研究。

  同文译馆组织邀请厦门大学潘维廉教授、白克瑞教授、张跃军教授等,推荐鼓浪屿及厦门英文文献资料中学术价值高的书目,并交由集美大学及厦门理工学院两个专业翻译团队进行系统性翻译。2018年完成两部外文专著(《仁姑娘:厦门生活忆略》和《中国故事:一个女孩在厦门生活的回忆》)的翻译研究工作,交由出版社出版。

  同文数据库通过社科图书、资料的数字化,不断采集、充填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便于社科工作者查阅使用。同文藏书阁则继续作为厦门市图书馆分馆向市民常年开放,尤其方便周边居民的图书借阅使用;同文书社与《厦门社科丛书》相辅相成,共建平台。

  联势聚力  传承保护闽南文脉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推动闽南文化创造性传承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闽南文化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繁多,为了让非遗得以保护和传承,市社科联联智借力,与市闽南文化研究会组织专家学者编辑出版了《厦门涉台文物古迹调查》《闽南文化研究》《闽台民间戏曲的传承与变迁》《闽南民间音乐》《厦门民间表演艺术资料》《闽南语教材》等一系列闽南文化书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编写出版了厦门市首套“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图书,包含了世界级项目“南音”,国家级项目“歌仔戏”“高甲戏”“打城戏”“闽台送王船”,省级项目“仙岳山福德信俗”“珠光青瓷”,以及市级项目“闽南青草药”等10部专著。

  积极开展闽南文化保护试点和传习工作,复苏民俗节日和民俗活动,做实闽南传统戏曲的创新与传承。利用民间节日和民间信仰,与市保生慈济文化研究会、郑成功研究会、王审知研究会合力打造了“保生慈济文化节”“郑成功文化节”“闽王文化节”。指导各区社科联筹办了“海峡两岸端午龙舟文化节”“孔子文化节”“朱熹文化节”,进一步扩大丰富两岸民间交流,做实了历史文脉传承项目。

  此外,市社科联还联合市委宣传部,组织编辑出版了“闽南历史文化系列”丛书,该丛书由《闽南民系与文化》《闽南方言与俗语》《闽南民间器物》等10部专著组成。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市社科联、社科院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和主动的担当作为,为厦门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软实力支撑。(作者单位分别为厦门日报社、市社科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