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厦门日报“理论在线” 增强实施跨岛发展战略的时代使命感

2019年04月15日 09:34 来源:厦门网-厦门日报

  【编者按】

  2002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习近平在视察厦门工作时提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战略部署,要求厦门加快从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生态城市转变。本期刊发《增强实施跨岛发展战略的时代使命感》,透过作者参与组织实施“跨岛发展”战略,见证厦门沧桑巨变,印证习近平总书记为厦门制定发展战略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指导性。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根本问题。”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肯定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意义,也对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殷切期望。本期刊发高校、中学思政课教师的学习心得,以飨读者。

  ●丁国炎

  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之际,笔者又重温了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习近平于2002年6月14日视察厦门工作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倍感亲切,备受鼓舞。十几年过去了,习总书记对福建和厦门仍然饱含深情,对加快厦门发展寄予厚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加认识到,深入实施“跨岛发展”战略,是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的“金钥匙”和重大抓手。

  调整行政区划均衡资源禀赋 优化空间布局

  当年,习总书记全面阐述了厦门“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战略构想,指出“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扩大经济发展腹地,已成为厦门城市发展一个十分紧迫的发展问题”,同时提出了“四个结合”的指导原则和重大举措,为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厦门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讲话》精神,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按照“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构想的要求,调整了部分行政区划,均衡资源禀赋,优化空间布局。搬迁了老城区的工厂企业、仓储设施和部分学校,分流了岛内制造业、仓储物流和非义务教育等城市功能,在岛内建设软件园、金融商务中心和企业总部集中区,促进金融、商务、软件与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升厦门岛的产业层次。借助岛内城市功能的分流,在岛外建设高科技园区、台商投资区、新城区、陆路交通枢纽、深水港区和国际机场,岛外城市建成区大幅度增加。新建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和轨道交通连接岛内外,重构厦门城市的格局。

  十多年过去了,厦门不再是海岛小城。2018年和2003年相比,厦门的GDP增长6.3 倍,财政收入增长 8.6倍,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3.7 倍,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4.6倍,人口规模增长1.7 倍;岛内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提高,岛外的发展突飞猛进。2003年同安划出五镇一场设立的翔安区,已从最穷的农业乡镇成为国内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十余年的巨变让厦门完成历史性的蜕变,斐然的成就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为厦门制定战略的前瞻性。

  城市发展态势从“一环数片、众星拱月”跨越为“一轴两翼”

  厦门认真落实“要按‘全市一盘棋’的思想,把眼光向岛外延伸,把岛内岛外放到一起来统筹规划,把厦门市做大做强”的要求,城市发展态势已从“一环数片、众星拱月”跨越为“一轴两翼”。“一轴”是指本岛至集美灌口长30公里的轴线,在这轴线两侧,宽约10公里范围近300平方公里土地,约占厦门面积六分之一,形成了“半个小时”生活圈,集聚厦门城市主要的基础设施、优质的社会服务、先进的生产能力和宜居的生活社区,承载着厦门60%以上的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成为厦门核心城区。“两翼”是指依托火炬高新区、同安湾新区和翔安国际机场的环东海域开发,以及以海沧港区、马銮湾新城和陆路交通枢纽为依托的西海域开发。

  市委、市政府深刻领会“按照这样‘跨岛’发展,厦门的城市发展就进入了新的天地,新的境界,厦门作为一个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就会更好地发挥出来,而且将有力地促进闽东南城市圈形成和建设”的精神实质,深刻领会“在新世纪,一个城市既要有相当的体量,又要有鲜明的特色,才能有足够的实力参与全球性的城市间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后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既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大城市圈”的核心要义,深深体会到,跨岛发展不仅是厦门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于闽东南城市圈的形成、福建的发展,乃至两岸融合都具有战略意义。

  从更大格局更高站位领会 这一战略的时代内涵

  进入新时代,厦门的城市发展沿着“一轴”在岛外把“两翼”延伸,对接泉州、漳州,拉开城市发展框架,转化为“三足鼎立”的空间布局,促进闽西南经济协同发展是应对国际形势变幻,改善投资环境,做大闽东南城市圈,参与区域发展的历史使命。这是以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格局、更高的站位领会“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思想的时代内涵,在贯彻落实中必须有更新的思路和作为。所谓的“三足鼎立”空间布局,就是依托“提升本岛”整合厦门岛至灌口发展轴的资源,建设厦门中城区;依托“跨岛发展”整合环东海域开发和西海域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体系完备、具有自身特色的东城区和西城区。

  根据城市规划的集聚经济理论,当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时,才能产生最佳的集聚效应,如果人口规模没有达到或超出,都会产生“聚集不经济性”,而人口规模最佳是控制在250万至300万之间。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GDP的规模影响城市竞争实力,人口规模决定了GDP的规模,也决定了城市的等级和品质。从1990年至2010年的20年,厦门GDP五年翻番,人口规模十年翻番。正是这种量的扩张,才让厦门在中国的经济版图有一席之地。

  为发挥经济特区多区叠加优势 探索新路径

  新时代的“提升本岛”,着眼点是认真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要发挥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实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等多区叠加优势,不断探索新路,吸引优质生产要素集中集聚,全面提升福建产业竞争力,力争在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上走在前头”的要求,按照习近平同志当年为厦门建设成具有自由港特征的多功能经济特区“三步走”的构想,成为海丝战略支点城市。因台而设的经济特区要主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的新路,充分发挥厦门对台工作四十年实践和探索的丰富经验,创造性地贯彻国家“31条惠台措施”和福建“66条实施意见”,提升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努力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要加大中欧班列进岛的力度,关口前移,更加方便台商、台资和台货的进出,使厦门真正成为对台工作的交流平台、前沿阵地和保障基地。

  新时代的“跨岛发展”,着眼点是认真贯彻福建省委关于推动闽西南经济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把东西城区建成厦漳泉同城化的增长极。厦门在区域发展主轴线加强布局,不仅有利于拓展城市空间,也有利于延伸和扩大城市辐射。西城区要依托西海域开发和福建高铁建设,把发展重点延伸到交界接壤处,整合长(泰)龙(海)集(美)海(沧)的资源,与漳州共建海沧国际深水港、前场物流园区和高铁中心枢纽,延伸轨道交通,对接漳州同城大道,推动厦漳市区一体化,使之成为厦漳一体化的示范区。东城区要依托厦门环东海域开发和国际机场建设,与泉州共建国际航空城和海峡两岸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示范区。把发展重点延伸到两市交界接壤处,整合“四安一门”(翔安、同安、南安、安溪、金门)资源,使之成为泉厦同城化的试验区。厦门要以优质软实力服务周边,携手漳泉引领福建经济发展。

  敞开胸怀让更多愿意在厦门的创业的人进城入户

  习总书记指出,“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看,城市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聚集而产生的,它首先是经济活动的载体,是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党和人民期待高素质、高颜值的厦门,期待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的厦门,一个能够引领闽西南经济协同发展的厦门。

  我们要总结经验教训,认清发展趋势,加快做大城市体量和人口规模。要敞开胸怀,打开城门,降低门槛,让更多愿意在厦门创业和生活的人进城入户。要重视引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积极吸储新生一代,改善人口结构,扩大消费群体,培育城市软实力。“提升本岛”要做到岛内多拆少建多分流,“跨岛发展”要做到岛外多建少填多拓展,把突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生态相结合。要提高干部科学决策、统筹协调、管理专业的水平,综合运用行政措施、科技手段、市场机制和法律约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深度发掘历史文化,盘整优质存量,吸引增量投入,用好用足所有城市元素。(作者系华侨大学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