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厦门日报“理论在线” 建设廉洁型执政党的实践源头

2019年06月17日 11:02 来源:厦门网-厦门日报

  ●张公政

  建设廉洁型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要政治期盼和目标。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建设真正的廉洁政治,就必须厉行廉政、勤俭节约,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防止任何形式的政治私利和腐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深刻总结古今中外历史教训,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强调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取得重大成效。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并非无水之源、一蹴而就,早在他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在党自身建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科学、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体系,对新时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严于律己,以上率下,发挥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效应。在当时,普遍存在一种观念,即政府对外形象要包装,如政府领导配豪车、住大房、讲排场等,认为只有这样招商才容易。刚刚就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却并不这么认为,他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1988年6月,习近平同志到任宁德地委书记之后,地委对他的起居生活做了细致安排:腾出闽东宾馆一个套间,安排一部进口汽车作为保障车辆,司机由其挑选。对于地委安排,习近平同志一一谢绝,他坚持用旧车、旧房,住干部宿舍,宿舍内的床铺、家具基本都是原来用过留下的,包括司机也是前任地委书记吕居永留下的,直至他离任为止。习近平同志始终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不仅对自己,他对家人要求同样严格。夫人彭丽媛几次到闽东来看望他,都是自己买车票或搭便车来的。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在当时来说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所树立起的勤俭务实、严格自律形象,深深打动宁德地区党员干部,赢得人民高度赞誉,大家认为“跟着这样的领导干,他说什么都服气”。

  直面难点,祛除沉疴,夯实党的执政根基。人民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当时,宁德地区有三大难题,其中之一便是干部乱占耕地建房成风。对此,习近平同志义正词严指出:“反腐败,讲廉政,我们别无选择。利用职权占用公共用地,给自家盖房子,还怎么取信270万闽东人民?反腐败必然要涉及具体的人,如果我们在一个人身上丧失原则,我们就会在几百万人心上失去信任!”抓违规占地建房,当时是从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开始查起,整顿力度非常大,全地区查处了一两百名干部违规违法占地建房,单宁德小市就查处了12名违规占地建房的干部。对乱占耕地建房,习近平同志并不搞“一刀切”式处理,而是通过深入调研、仔细甄别、区别对待的原则,对一般性的问题进行说服教育,对有一些虽然严重一点,但态度好的、能自我处理的,就以教育为主,把态度不好、比较顽固的作为处理重点,会同组织部、纪委、监察局介入并从地委抽人手依法依规按程序进行查处。这件事,在全地区反响很大,群众拍手叫好,都说“共产党在反腐问题上动真格的了!”在清理过程中,习近平同志对各个环节都倾注心力,很多事都亲自指挥、亲自做。除采取法纪法度处理之外,习近平同志还格外注重从思想上解开党员干部的心结,耐心细致谈话,给他们讲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处理。最终清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宁德党风政风为之一新。

  建章立制,杜绝腐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新管党治党方式,走出了一条“用制度立规矩、用制度规范权力运行”的制度治党新路。这同他在任宁德工作期间管党治党的探索实践一脉相承。主政宁德期间,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把权力交给了我们,怎么样才能让人民放心?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建章立制。建立一整套系统、全面的制度以制约和监督权力的使用,这是杜绝腐败的根本性措施。”1989年3月29日,宁德地委、行署出台《关于地委、行署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一个多月后,1989年5月15日,又出台《关于党政机关廉政建设的若干补充规定》。同时,在宁德期间,习近平同志还主持制定并实施了“两公开一监督”等一整套全面系统的制度,对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从根本上制度上遏制腐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时刻保持共产党人的清廉政治本色,以身作则,躬亲示范,形成头雁效应,塑造了党的良好执政形象,赢得宁德地区干部群众的高度赞誉。“执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同志坚持问题导向,直面人民群众反映最突出的乱占耕地建房难题,刹住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不正之风,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形成了科学、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体系,为新时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作者系厦门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