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厦门日报“理论在线” 加强环境教育交流合作 深化厦金生态融合发展

2019年07月15日 09:39 来源:厦门网-厦门日报

  ●关琰珠  余  进  林蓓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把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等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在环境教育方面,我市尚处于起步阶段,而金门在环境教育方面已有比较成熟的成功做法。学习借鉴金门经验,以环境教育交流合作为载体,加快厦金的融合发展,打造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金门环境宣传教育做法

  金门环境宣传教育主要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学校教育与自然相结合,增强学生对环保的感性认识。二是推广“环保有功学校”,从生态校园向外延伸。三是抓好试点示范工程,展示环境教育课程的科学性。四是倡导在日常生活中贯穿绿色环保教育,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五是环境教育进社区、进村庄,推动全民践行环保。

  金门环境宣传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取得了较好成效,给我们的启示:一是环境教育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根本。二是把环境教育作为创造教育的重要内容。三是环境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要从学生抓起并长抓不懈。四是环境教育针对性要强。

  厦门环境教育面临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市生态环境教育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厦门市环境教育规定》作为全国第3个环境教育规章,《环境教育规划》的编制在全国也属于探索性工作,可学习、可借鉴的经验较少。

  生态环境保护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仍有差距,生态环境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公众生态环境知识需求强烈。随着人民群众环保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公众对于准确生态环境信息和正确环保知识的需求更为急迫。二是生态环境教育体系尚待完善。随着《规定》的出台,厦门市已初步建立生态环境教育的制度框架,但在生态环境教育机制建设上缺少可借鉴的经验和案例,缺乏统一的协调、考核、奖惩机制和资源共享平台,难以形成各区、各部门积极参与的工作合力。三是生态环境教育资源亟待丰富。厦门市形成的“线上+线下”“社会+学校”的立体式生态环境教育形式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师资力量、课程开发、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借鉴金门做法加强环境教育交流合作的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将环境教育提升到素质教育高度。

  把环境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环境意识和行动贯穿在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和建设的整体性活动中。鼓励教育部门加强生态环境教育资源整合,持续构建幼小中高生态环境教育重点有效衔接的系统化、一体化生态环境教育体系,形成相互贯通、互相支撑的机制。倡导教育系统外的协同教育,扩大社会生态环境教育覆盖,鼓励人社、教育等部门,探索生态环境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途径,研究将其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共课程的可行性。鼓励我市高校和职业学校开设生态环境教育选修课。

  (二)完善环境教育机制,形成合力。

  尝试建立统一的协调、考核、奖惩机制和资源共享平台,形成工作合力。提高生态环境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鼓励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高校教师,政府各部门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全市生态环境教育中来,共同谋划厦门生态环境教育。开展优秀生态环境教育课程评选,加速线上线下教学空间融合,丰富生态环境教育课程。

  (三)搭建合作平台,建立合作发展模式。

  加强生态环境宣教理论研究,加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宣传工作国际视野,提升环保宣教工作专业水准。进一步加强两岸环境教育交流和探讨,努力促进两岸环境教育成果的共享。在厦金中小学学校间开展结对子活动,中小学生家庭之间假期互访互住,从小培养国际化视野,小手拉大手,推动环境教育国际化。

  (四)整合资源,搭建环境教育共享平台。

  建议将厦门环境保护宣教中心、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环境宣传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水产研究所、海洋研究所、科技馆、博物馆、气象台、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华侨大学等高校、海底世界、动植物园等关于生态保育、自然科学、人文地理、环境保护、基础教育等资源和讯息有机整合,归纳完善,集结成册,开发环境教育App、设立网站链接,为广大环保工作者、致力于环保事业的热心人、学生、老师、社区工作者等提供交流和服务平台,有效提升厦门环境教育的整体水平。

  (五)开展“生态游学”,“在自然中学习自然”。

  把“生态游学”作为环境教育重点,配合课程教学,带动师生将创造力融入教学、学习与生活环境中,激励教师教学创新、培育学生创造力、丰富校园创意文化;加强师生的环境伦理、环境知识及实践能力,养成简约生活习惯;以人文理念和科学方法,推动主动积极的环境教育行为,不断提升生活环境品质;培养欣赏自然、尊重自然、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爱校爱乡爱国的情怀,养成珍惜资源、节约能源、惜福爱物的良好习惯。

  (六)生态环境教育进社区、进农村,宣传全覆盖。

  将生态环境教育进社区、进农村作为海峡论坛“两岸社区治理活动”重点内容,开展多元化交流活动。民政部门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根据生态环境教育工作部署,组织、指导开展生态环境教育进社区活动。鼓励依托公共场所,结合主题环境日、“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及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分类等专项工作开展经常性生态环境教育活动,重点加强社区网格员生态环境普法教育,以点带面,推动社区生态环境教育工作全面展开。把生态环境教育同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脱贫致富相结合,引导农民树立科学和环保观念,走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七)以“9·8”投洽会为平台,加强两岸交流合作。

  多年来,福建省环保厅每年“9·8”贸易投洽会期间都邀请台湾环保代表团来闽交流,取得较好成效。建议以“一方经验,双方互惠共享;一方难题,双方携手解决”为目标,进一步建立厦台环境教育交流合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机制,积极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定期交换环境质量方面的资料、信息等;二是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合作机制,双方每年定期互派环保代表团,“9·8”期间召开海峡两岸环保学术交流研讨会,就两岸共同关注的信息共享、海漂垃圾、空气质量、环保产业、环境教育、环境新闻、公众参与、企业监管等课题共商解决办法,促进共同进步。

  (八)开展环境学习中心试点,提供合作交流对接项目。

  建议厦门结合政府相关单位、企业、民间团体、学校、小区及个人,建立“全市性的环境学习中心”,推动环境学习普及化;结合“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环境教育”及“终身学习”,推动环境学习中心成为厦门市民从事终身学习、生态休闲活动体验的第一选择。可以考虑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万石植物园、厦门科技馆和亚热带植物引种园等场馆设立环境学习中心的示范点。在此基础上,树立更多两岸环保交流对接的典型项目,如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保夏令营、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村、“全民低碳行动”等。

  (九)以夏令营为载体,将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定期举办厦金中小学优秀学生夏令营活动。采用双方轮办模式,一年在金门,隔年在厦门,两年一个周期。以环境教育夏令营活动为载体,加强青少年间的交流互动,将环境优势转化为潜在的经济发展优势。同时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成就作为金门学生考察体验活动内容之一。如考察“联合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基地”“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优美乡镇”“生态县”等,让金门学生了解厦门生态文明成就,并通过他们让台湾同胞增强对大陆的了解,吸引他们来厦投资创业,将环境优势转化为潜在的经济发展优势。

  (十)建立交流合作基地,推动海峡两岸环境教育交流。

  建议积极争取国家批准设立环境保护领域的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基地,以寻求在更广的领域、在更深的层次开展对台环境保护交流合作。每年举办海峡两岸生态环境教育论坛,促进海峡两岸生态环境教育学术交流、合作和研究。通过交流海峡两岸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成功经验,探索海峡两岸生态环境教育合作的模式及途径,研究教育理论,促进生态环境教育不断适应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发挥厦门生态环境的竞争力优势,增强吸引力,努力建设一个更洁净、更健康和更有创造力的和谐美好家园。(作者分别系厦门市政协经建委副巡视员、致公党厦门市委副主委;厦门市环境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厦门市环境宣传教育中心科长、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