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厦门日报“理论在线”专版 学习《习近平在厦门》采访实录座谈会发言摘编

2019年07月26日 09:57 来源:厦门网-厦门日报

  【编者按】

  昨日上午,省委宣传部与市委宣传部联合召开学习《习近平在厦门》采访实录座谈会。会上,7位访谈对象、专家学者、基层群众、台商台胞代表以及读者代表,围绕学习《习近平在厦门》采访实录这一主题,结合各自实际和研究专长,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做了发言。

  与会同志表示,这组采访实录,生动再现了习近平同志一心为民、严于律己、勤于工作、勤于调研,敢于担当、敢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对大局大势的科学把握和远见卓识,值得我们深刻学习和细细品读。本期“理论在线”版摘编与会同志的发言以飨读者。

  30万元扭转一座百年建筑的命运

  ●龚洁(原厦门市博物馆馆长)

  隔海望去,鼓浪屿上红色大穹顶的八卦楼格外显眼。1983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此建设博物馆,调我去负责修缮这座鼓浪屿“地标”建筑。30多年过去了,我对这一段往事仍念念不忘。

  兴建于1907年的八卦楼,20世纪60年代后被用作电容器厂厂房。彼时的八卦楼,让我感到“惊心动魄”:楼里被3家单位切割成“盘丝洞”,地下室住着10多户人家,楼板随脚步而颤抖。

  搬迁工作历经3年完成,而后启动翻修工程。为筹集经费,我伤透脑筋,经过努力,工程款、建材款、进度款等终于按常规拨付,但依然捉襟见肘。1986年的一天,得知习近平同志在鼓浪屿三丘田荷花厅作报告,我赶紧赶到现场。待习近平同志走出大厅,我走上前说,“副市长同志,请您参观一下八卦楼。”“好啊!”习近平同志答应得很干脆。我们是从龙山洞边爬陡坡进入八卦楼的。当时八卦楼内到处是脚手架,满地泥沙。在院落转了一圈,我说,“还有楼上”。习近平同志说 ,“我不看了,我知道你的意思。”他边走边问,“还缺多少?”我回答说“30万元。” 习近平同志不假思索地说“行,写个报告来,明天派人来办。”

  30多年来,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习近平同志就是这么干脆,我永远不会忘记,在最紧张最困难的时候,他拨出的这30万元,彻底扭转了一座百年建筑的命运。修缮后的八卦楼,如今成为国内唯一、世界最大的风琴博物馆。因完整保持了当年的历史风貌,八卦楼和另外52栋历史建筑,成为鼓浪屿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在后来的申遗过程中,受到联合国世界遗产保护专家的高度评价。可见当时习近平同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重视以及对厦门文化事业的大力支持。

  把厦门建设得更加美好

  ●庄维明(高级经济师 )

  作为当年厦门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经济研究室的一名研究人员,一个拿着笔参加厦门经济特区创办与建设全过程的亲历者,我在学习《习近平在厦门》采访实录后感受深刻,收获良多。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按照习总书记在厦门工作期间擘画的蓝图,把厦门建设得更加美好,完成好党中央交给厦门的使命。

  厦门经济特区创办初期困难重重、举步维艰,遇到诸多困难,例如资金、配套工程项目、总体规划、人才等方面。面对困难,厦门经济特区建设者不等不靠,因陋就简,动手干起来,包括成立地方投资贸易公司,创办职业大学培养涉外专业人才,制订出一大批厦门经济特区条规等。此外,厦门经济特区管委会特别成立厦门经济特区经济研究室和厦门经济特区顾问委员会,从事世界出口加工工贸、自由港优惠外商投资政策的比较研究和实地调查工作。这在最早创办的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并不多见。

  习近平同志在厦工作期间,成为厦门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重要领导者、开拓者。他领导制订了《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探索推动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改革措施。习近平同志总结、提出的“厦门精神”——“嘉庚精神”“海堤精神”“英雄三岛精神”“鼓浪屿好八连精神”“马塘精神”是厦门人的精神财富,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一个体现,应该大力宣传与学习。习近平同志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治理筼筜湖,经过四期大规模整治,曾经的臭水湖蝶变为如今的“城市绿肺”和“城市会客厅”;他重视鼓浪屿历史遗存的保护与维修,2017年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1届会议上,“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筼筜湖治理和鼓浪屿申遗成功是厦门处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视历史文物保护”的两个范例,值得我们努力做好。

  习近平同志为厦门擘画永续发展蓝图

  ●钟前线(厦门市委政策研究室一级调研员)

  习近平同志直接领导和参与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初期的改革开放实践,为厦门长远发展之路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厦门工作期间,领导制定的《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下称《发展战略》),为厦门今天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政策研究工作人员留下了一份宝贵财富。

  《发展战略》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战略蓝本。《发展战略》于1986年8月开始研究编制,历时一年半,形成了21个专题20余万字的研究成果,成为我国地方政府第一部纵跨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也是中国经济特区中最早编制的一部发展战略。《发展战略》既体现宏观性,又具有可操作性;既体现系统性,又具有针对性;既体现现实性,又具有前瞻性;既体现改革开放意识,又立足国情市情。

  《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实践的当代价值。作为在改革开放初期与经济特区初创阶段提出的引领长期发展的总体方略,从战略高度完成了对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大局的顶层设计。其蕴含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与习近平同志在新时代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要义契合,逻辑相通,思路一致,许多治国理政重要论述都可以在当年《发展战略》中找到思想的原点,突显其当代价值,更是为厦门推动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奠定了发展基石。其当代价值具体体现在:发展战略确立了厦门的战略定位、构建了厦门城市发展格局、确立了厦门的发展模式。

  《发展战略》为厦门新时代继续前行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孕育和实践,领导制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所蕴含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无不凝聚了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在地方的初期探索。深刻把握其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为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钥匙”,对我们在新时代、新起点重新出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那就是必须坚持大局意识和战略思维、坚持求真务实和创新思维、坚持突出重点和统筹兼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

  《发展战略》为厦门地方经济发展制定了时间跨度长达15年的长期规划,充分体现了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甘做铺垫工作,甘抓未成之事的实干精神和久久为功的政绩观。新时代、新起点,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更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沿着习近平同志擘画的蓝图,接续奋斗,一张蓝图干到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厦门原点

  ●张艳涛(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领导人的政治品格是历史形成的,习近平同志的治国理政思想同样是在其长时期的执政实践中逐渐形成并日益成熟的。因此对习近平同志的治国理政思想作一个历史性的考察,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新视角,透过这一视角我们能更精准地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同志执政思路、执政风格和执政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逻辑、发展轨迹、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的理解,这对全面准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同志曾在厦门工作3年多,为厦门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对其治国理政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思想观点。研究这些思想观点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精髓,这对深化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追根溯源的意义。

  习近平同志任职厦门期间的相关执政实践和探索,是习近平同志执政理念和执政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厦门原点。作为厦门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领导者、拓荒者、建设者,习近平同志在这片充满激情的热土,与广大经济特区建设者并肩奋斗,开启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党政工作作风等生动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凝结其中的科学理念、宝贵经验和优良作风,至今仍指引着这座城市破浪前行的航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就是要及时把《习近平在厦门》采访实录中体现出的重要思想和鲜活事例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结合起来,推动新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讲义。

  立志做大事的精神触动我灵魂

  ●吴家莹(厦门市台商协会会长)

  我是一名台胞,更是一名在厦门投资创业近30年的台商,我见证了厦门的发展,见证了厦门从昔日的小渔村成长为高素质高颜值的大都市,我早已深深地爱上厦门,厦门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

  《习近平在厦门》采访实录,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厦门的蜕变与成长和习总书记息息相关,引领我走进习总书记在厦门“立志做大事”的那个年代。《“近平同志来厦门是要‘立志做大事’”》这篇实录文章让我眼前为之一亮,习总书记立志做大事的精神触动着我的灵魂。习总书记在厦期间勇于先行先试,探索推动一系列开创性改革举措: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探索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之路;科学谋划,高瞻远瞩,为厦门擘画永续发展蓝图;注重生态环保,刹住乱砍、滥伐、乱采之风;综合治理筼筜湖;重视文化传承,修复八卦楼,编制规划保护鼓浪屿;为民务实担当,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每一件事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都是大事,正是习总书记这种为民务实、勇于担当、勤于调研、依法办事、廉洁自律、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让这些大事都做成了,也奠定了厦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基础,让我觉得当时那个年轻的副市长确实与众不同,是其高尚的人格魅力赋予了“立志做大事”全新的精神内涵。

  我是一名台商,更关注两岸发展的各种形势,不仅认同“九二共识”,更期盼两岸和平统一早日到来。通过学习也让我了解到习总书记在厦工作期间就十分注重对台工作,在厦门的工作经历也让习总书记更加了解广大台商台胞的诉求。习总书记提出两岸一家亲,近年来中央又出台各项惠台措施,无一不走进了我们台商台胞的心坎里。去年,习总书记更建设性提出“两制”台湾方案,要努力将福建打造成台企台胞登陆的第一家园,进一步增进了我对中华民族和一个中国原则的情感认同。作为一名台商,我是厦门经济发展的亲历者也是见证者,目睹厦门取得的伟大成就。今天,一个崭新的厦门巍然屹立海峡两岸的中心位置,厦门作为习总书记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一个城市,我为我同样也选择在这个城市投资创业感到非常自豪,让我时刻都能想象到习总书记在厦门的身影,激励着我、引领着我要脚踏实地地做大事做实事,为厦门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争做不忘初心的布道者

  ●付小红(市委党校副教授)

  纵观《习近平在厦门》系列采访实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疑是贯穿其中的主题和红线。在厦门这块充满激情的热土上,习近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发展、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领域,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生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的“赤子初心”。透过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的峥嵘岁月,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初心并不是凭空产生,它源于信仰、寄于情怀、显于担当。见贤思齐,作为一名市委党校教师,应永不忘记最初走上党校工作岗位、站上党校讲台时的那份初心,时刻牢记党员和党校人的双重身份,争做不忘初心的忠诚布道者。

  初心源于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也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正是基于此,习近平同志在介绍其来厦门特区工作初衷时才会说,“我来厦门工作,用孙中山先生‘不要立志做大官,而要立志做大事’来勉励自己,地位变了,作风不能变。”作为新时代特区党校的一名教师,面对周围更强的物质利诱,我们要特别重视对党员干部和自身的理想信念教育,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要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精神,不断战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作风的侵蚀。

  初心寄于情怀。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天起,从来就没有自己的一党私利,而是全心全意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厦门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以人民为师,与人民同行,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原则,不断从人民的需要中发现问题,不断从人民的满意中得到检验。作为党校教师,我们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用习近平总书记真挚的人民情怀去感染和滋养党员干部的政治初心,坚持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标尺,真正将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感是否得到了切实提高,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

  初心显于担当。透过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的种种经历,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这种担当精神的多重意蕴。首先,担当要树立正确政绩观,要有一种“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其次,担当要讲实话、干实事,真正身体力行。再次,担当还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敢于担当中善于担当。新时代,作为一名党校老师,不仅需要政治过硬,更需要本领高强,才能真正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推动理论工作更活更深更实

  ●秦学(市委讲师团讲师)

  从增进情感认同上看,作为厦门新市民,《习近平在厦门》采访实录让我感受到 “亲”,亲上加亲的亲。我在驻厦部队工作十多年,听当年与习总书记交往过的老首长讲了很多;回到地方也接触了不少。一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党员干部对习总书记厦门实践探索的了解也是渐入渐深。这组采访实录报道的很多总书记鲜为人知的故事往事,真的是不一般的接地气,这些故事往事通情又达理,通的是世间情,达的是家常理。大家感受到,习总书记和他当年的故事往事,瞬间就变成了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这种情感上的亲切与认同是瞬间铸成、经久不衰的。

  从增进政治认同上看,作为理论工作者,这组采访实录我感受到“暖”,暖上心头的暖。一方面,《习近平在厦门》采访实录的推出,作为厦门理论工作者的角度来说,感觉太贴心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厦门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部分,是推动新思想飞入厦门寻常百姓家的重要举措。在接下来的一个时期,聚焦采访实录思考筹划、组织开展理论宣传工作,一定会事半功倍;另一方面,没有温度的理论是生涩的,没有激情的宣传是苍白的。通过这组采访实录,进一步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厦门这个重要的萌芽孕育地是热腾腾的、是活生生的,厦门理论工作者应该切实以此为契机,推动工作、推动研究,在“活”“深”“实”上做文章,切实拿出厦门成果、厦门成绩。

  从增进思想认同上看,作为新媒体人,这组采访实录我感受到“活”,活水源头的活。春江水暖“网”先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组采访实录蕴含五光十色的宝藏,需要我们深入发掘利用。目前,我们正在酝酿组织专题学习强国·学而时习之悦享会、打卡新地标·“理”赞新中国等活动,争取更多相关的好资源融入其中。

  本版文/本报记者 陈冬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