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厦门日报“理论在线” 深化推进两岸学前教育交流合作

2019年09月09日 09:16 来源:厦门网-厦门日报
  ●黄鲲义
  笔者是一名跨领域的科技人,近三年来比较关注两岸学前教育。我们知道,世界各国已经形成共识:教育是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国防,也是社会稳定与繁荣发展的重要奠基石,而0-6岁的学前教育是向下扎根的教育,这个阶段婴幼儿的大脑神经快速发展,婴幼儿的认知、社会性、语言、情绪、学习质量等各个面向都日趋成熟,此阶段婴幼儿各个面向的发展会延续一生。
  在学前教育方面,大陆与台湾各有优势,大陆为做到“幼有所育”“办好学前教育”,近十年来,国务院、教育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引领学前教育向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方向努力,取得了长足进步。据2018年中国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幼儿园、入园幼儿、幼儿园教职工、毛入园率都有显著增长,越来越趋近人民所向往的“可获得”“上得起”“方便就近”,但距离“有质量”,甚至是“高质量”还是有较大差距。“有质量”是中国大陆学前教育总体性质量中最符合社会公众心理期待的指标,意味着学前教育要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质量的幼儿园课程、高回应的师幼互动。但质量的提升需要较长的历程,也需要各界的不懈努力。
  相对而言,台湾地区较早发展学前教育,透过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课程教学、本土化课程、实践、前沿学术研究,已经将台湾地区的学前教育推举到亚洲标杆的地位。近些年来,台湾的学前教育在环境条件有限的局限下,借助各界学前教育人士的坚持与专业,不断向课程精致化、服务精细化方向发展,教师日益融合学前教育理论、特殊教育理论于实务工作,在课程建设、师幼互动等内在方面独树一帜。
  分析两岸的学前教育发展趋势与优势所长,目前两岸已经拥有一个不变的共识:那就是普及并提升学前教育,提升下一代公民的质量,所以,笔者认为,两岸完全可以围绕“婴幼儿终身发展”的长远共识进行深度对话,探索一条共荣共存,互促互学的新路子。
  笔者在台湾创立了“中华国际文化教育协会”,协会的宗旨就是要致力于文化与教育的研究与发展,结合教育界、医学界及产业界的专业人员,优化教育环境,同时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与教育的交流。成员结构丰富,包含资深特殊教育、婴幼儿教育研究者与实务专家,以及儿童医学、信息领域的研究者,成员年龄梯队合理,老中青三代结合,互相提携与支持。未来,笔者希望透过协会与厦门的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围绕“优质学前教育”进行深度合作,合作的维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两岸教师深度交流。两岸在学前教育领域各有优势,大陆学前教育是在政策的引领下大力发展,速度快,步伐大,但高质量的期待略显不足;台湾在广大从事教育专业人士与专家学者的积极支持下,率先制订出相关的管理规范与评鉴标准,教师的理念、课程、互动更为细腻与精致,希望借助相关平台,能够让两岸学前教育互通有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协会的专家学者可以到大陆交流分享研究成果与实务经验,实践领域的专家也可以到幼儿园进行定点指导与追踪指导,把台湾更为精细的管理艺术、课程理念传播给对岸同行。有朝一日也希望以公务邀请的形式,邀请大陆对学前教育怀有赤子之心的同仁到台湾的幼儿园、托婴中心参访、跟岗学习,加强两岸学前教育的深度交流与多层次互动。
  二、探索合作办学模式。未来希望借助此平台能够加强“中华国际文化教育协会”与厦门相关部门推进“围绕学前教育”的合作办学,即在当地学前教育政策的引领下,由当地相关部门负责承建机构及硬件环境,协会派遣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带领本地教师经营机构,引导本地教师如何有质量地服务婴幼儿与家长,以“授人以渔”的方式把台湾的优质学前教育引入厦门,在两岸资源明晰的条件下,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办学,共享未来。
  三、做好教师发展学校的网络课堂。为了持续精进幼儿教师的教育素养,协会将借助人才结构的优势,请咨询领域、学前教育、特殊教育领域的相关学者建设教师队伍、发展学校网络课堂,凭网络平台畅通两岸的沟通管道,让两岸教师共同讨论与分享,共同切磋与研磨,相信在深入沟通的机缘下,两岸的教师专业素养将更上一层楼。(作者系台湾“中华国际文化教育协会”理事长、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