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专版 从供给侧看“新基建”

2020年07月20日 10:03 来源:厦门网-厦门日报

  ●许经勇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中央提出,坚持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新基建”是扩大投资的重点之一。

  完善要素市场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有影响,但并没有改变供需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供给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创新,就是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以往的“基础性作用”上升到“决定性作用”。中央提出要不失时机推动改革,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商品市场发育较为充分,目前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原来的97%以上由政府定价,转变为97%以上由市场定价。虽然要素市场化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与商品服务市场相比,要素市场的发育还很不充分,市场决定要素的范围有限,要素流动还存在体制机制障碍,要素价格传导机制还不通畅,妨碍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于推动生产要素从低质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提高要素质量和配置效率,引导各种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是完善要素市场的关键。改革的方向是,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要交给市场,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价格,进而调节供求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政府由制定具体价格水平,向制定价格规则转变,也就是政府由“定价格”向“定规则”转变,以充分体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创造新供给 满足新需求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果说在以往物资产品供给短缺的时代,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有没有”和“有多少”的问题;那么现在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好不好”和“优不优”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重视开发产业新功能,创造新业态,形成新供给,满足新需求。也可以这样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淘汰无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积极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在防控疫情常态化形势下如何扩大有效投资,中央着重指出,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以及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包括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在受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数字化转型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既是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实需要,也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突破口。“新基建”能有效推动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它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空间与市场空间从实体物理空间延拓到实体网络空间,构建线上与线下、制造与服务相结合的数字经济模式。“新基建”是为新产业服务的,没有新产业就没有“新基建”;当然,没有“新基建”,新的产业也就发展不起来。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造新的产业形态。“新基建”可以获得比传统基建更大的乘数效应,以信息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提供的更多是网络效应、平台效应和赋能效应,可以引发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大量涌现。疫情防控期间,数字经济派生出来的新业态、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疫情的影响。“新基建”有利于高端要素投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动能。从而推动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和经济发展,同时借助于新兴的服务模式和技术手段,为更大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可能,进而推动产生新的新兴战略产业。一些传统产业在疫情中受到较大冲击,但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却展现强大的增长潜力。 “新基建”不仅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还将助力民生改善,带动消费升级,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