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专版 改革越到深处 特区越要新作为

2020年10月12日 09:28 来源:厦门网-厦门日报

  ●瀚 唐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实践的结晶、思想的宝藏,读之,受益匪浅,启示良多。其中,“改革越到深处,越要担当作为、蹄疾步稳、奋勇前进,不能有任何停一停、歇一歇的懈怠”,看到这句话,犹如醍醐灌顶。联想到厦门经济特区40年的发展历程,我认为,改革越到深处,厦门越要有新作为。

  步入“深水区”

  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如何看改革进入深处?于我理解,至少应从时代、世界和我国三个时空维度来审视。首先,当今时代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科技文明正处于大突破前夜。其次,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第三,我国发展既面临战略机遇,又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加上国内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

  “深水区”的改革,可谓愈进愈难、愈进愈险。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个十分形象的说法,他在2014年接受俄罗斯电视台《星期六新闻》节目主持人谢尔盖·布里廖夫专访时表示,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改革深处

  更需“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

  当下的改革,到了新的历史关头,进入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冲破思想观念障碍,打破利益固化藩篱,突出体制机制的纠葛,无一不是靠闯出来的。

  遥想特区初创时期,正是凭着一股“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气魄,率先“杀出一条血路来”。进入新时代,面对那些躲不开、绕不过的险滩,搁置久、难啃动的硬骨头,风险大、任务急的难关,更需进一步弘扬“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敢于蹚进“深水区”,摸清前人还未认识的规律;敢于挺进“无人区”,探索未曾涉足的领域。在这关键时期,尤其需要特区以改革创新优势,涉险滩,破坚冰,攻堡垒,拔城池,走出一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路径。

  敢闯敢试

  厦门积累了丰富的能赢经验

  厦门,是习近平同志来闽工作第一站。他在厦门工作期间推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改革发展实践,充分体现了勇于突破、敢于创新的大无畏精神,为厦门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示范、引领下,厦门先行先试,“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层层铺开一系列“敢为天下先”的经济探索与制度革新。

  在全国,厦门第一个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建成机场;率先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率先取消粮食统派购制度,放开农副产品水产品价格;率先开放市场,取消计划供应;率先引进国外资本、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最早推出住房公积金制度;首创保障房建设管理与立法……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率先实行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试点;全国首创以“三师共管”为核心的慢病管理、分级诊疗和智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率先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进行立法;率先推进厦台融合发展,为全国深化改革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可复制推广的“厦门经验”。诚如总书记指出的,“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

  经验是过去探索的总结,也是对当下实践的启示。40年的探索实践,厦门既解决了改革认识论问题,又解决了改革方法论问题,做到既有想法,又有办法,为新时代啃“硬骨头”提供路径和方法,奠定了底气和智慧。

  开顶风船

  在改革攻坚中彰显特别的作为

  改革,走向问题深处。改到深处是制度。

  步入“深水区”,厦门要进一步提高改革创新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把创新重点聚焦到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调整深层次利益格局上。

  蹚“深水区”、闯“无人区”,每前进一步,都存在失败的风险。早在2018年6月,厦门就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若干意见》,鲜明提出“允许失败、宽容错误”。我们要用好用足容错机制,为开拓者实干家“卸包袱”,给先行先试者“壮胆撑腰”,推动锐意创新者大刀阔斧地去冲去闯去试。

  “历尽天华成此景,成之惟艰再出发。”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习近平在厦门》等系列采访实录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勇于开顶风船,奋力当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路先锋”,用成功实践来回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厦门经济特区“行”!

  (作者单位:厦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