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专版 谱写开放型世界经济新篇章

2020年12月21日 09:08 来源:厦门网-厦门日报

  ●何军明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同时也再次强调了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当前新冠疫情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谱写了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的新篇章,进一步体现了中国推动开放包容、互利合作的诚意,彰显了推动各国共同发展、造福世界人民的大国担当。

  RCEP有助于睦邻友好合作发展

  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愈演愈烈,“逆全球化”盛行,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新冠疫情全球持续蔓延,又进一步对世界各国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作为现代、全面、高质量、互惠的大型区域自贸协定,RCEP货物贸易最终零关税产品整体将超过90%,采用负面清单推进投资自由化,推动区域内经济贸易规则的优化和整合,首次形成统一明确的自由贸易规则,大幅降低市场主体的制度性成本,优化区域内营商环境,降低风险并减少不确定性,将有效增强投资者对亚太地区经济增长的信心。

  稳定友好的周边环境将有助于中国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投资依存度不断上升,产业链联系日益紧密,周边环境对中国的和平发展至关重要,中国也始终主张要有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和友好的睦邻关系。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RCEP将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结成更紧密的关系,塑造中国和平发展的有利环境,对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RCEP有助于形成东亚地区大市场

  总体来看,RCEP已经建成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之间将进一步降低关税或者扩大降税范围,未建成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则实现相互开放市场的重大突破,加上在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检验检疫、技术标准的统一协调,RCEP将在东亚地区形成一个超大市场。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工业制造国和第一大出口国,RCEP推动形成东亚地区大市场将为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开拓广阔的空间。一是有利于形成更加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对外经贸结构。东盟持续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RCEP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多元化,有利于形成一个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对外经贸结构;二是有利于中国企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种市场,更加有效配置资源。RCEP将提供更大市场和更多资源,扩大中国出口市场空间,使得中国企业可以在更大范围和空间内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加快国际化步伐,以国际循环促进国内循环,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三是有利于满足国内进口需要,助推国内大循环畅通。中国有14亿人口,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RCEP将有利于更好满足国内进口需要,更好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RCEP有助于中国深度融入东亚地区产业链

  RCEP原产地规则相关规定较为宽松,还将认可经核准出口商出具的原产地声明以及出口商或生产商出具的原产地声明,有效降低企业使用自贸协定优惠的成本。总体来看,RCEP将推动企业更有效地在东亚区域内建立产业链分工体系,更好构建生产网络,促进东亚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规模效应。

  中国是东亚生产网络上最重要的经济体,RCEP将进一步促进中国与其他东亚成员之间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贸易往来,加强与其他成员的产业合作,推动中国深度融入东亚区域产业链,在原材料、高新技术等中国相对欠缺的领域将起到较好的补充作用,有利于中国产业链的优化布局和规模化经营,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对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将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RCEP有助于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

  “十四五”期间中国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央提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等目标。RCEP与中国扩大开放的目标相互契合:服务贸易领域,中国在RCEP协定中对服务贸易的开放承诺达到了已有自贸协定的最高水平,尤其是在金融领域开放方面达到了现有的最高承诺水平;投资领域,中国首次以负面清单形式进行了高水平承诺,锁定国内压缩负面清单的改革成果;电子商务领域,中国首次在符合国内法律法规前提下纳入数据流动、信息存储等相关规定。

  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将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RCEP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上达到较高承诺标准,同时也纳入了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等新兴议题,这些都要求中国国内要进一步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深化改革,加快自我调整,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互衔接,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好实现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的相互畅通与相互促进,培育新形势下中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作者系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