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专版 全面推动特区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2020年12月21日 09:11 来源:厦门网-厦门日报

  ●周海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系统总结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指出了“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应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同时,对 “十四五”时期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做了战略部署,并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将文化同道路、理论、制度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坚持的“四个自信”之一,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反映城市内涵特质和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厦门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优质的文化资源,以及发展迅速的文化产业。当前,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高质量发展引入特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的独特作用,切实增强凝聚力、创造力和吸附力,加快特区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厦门作为全国首批经济特区,40年间,从地处海防前线的海岛小城华丽转身成为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40年来,厦门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勇担使命,以爱拼会赢的“厦门精神”与敢为人先的“厦门速度”,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经验,起到重要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在特区建立40周年新的历史起点,厦门经济特区要加快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就应抓住新契机,明确新方向,增强新动力,进行新布局。唯有如此,才能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升级的文化需求。

  新时期,厦门文化建设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保护好传承好优秀文化,为文化建设夯实基础;结合厦门加快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各项实践,以产业促建设;注重文化建设各方面工作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文化服务社会的作用,让市民群众共享文化建设成果。

  夯实文化建设资源基础   

  厦门地处东南沿海,地形多样,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蓝色海洋文化、绿色生态文化等。如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名山名水、古城古厝、故居遗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方言、戏曲以及传统习俗、茶艺、漆艺等。文化氛围浓郁,文化建设已具规模。厦门推动文化建设,就是要立足资源基础,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抓住显著优势,盘活文化资源,拓宽多元合作领域,逐步构建和完善有特色的地方优秀文化体系,持续打造厦门文化亮丽名片。

  释放文化建设发展动能   

  文化不仅能润泽民生、彰显文明,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厦门重要产业之一,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优势产业,贯穿于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呈现出多向交互融合发展态势。我们要立足优势、突出特色,紧紧抓住厦门建设文旅会展名城重要机遇,充分发挥政策资金引导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能级,做大做强文旅、影视、会展等优势产业,大力推动文化融合发展。

  促进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新时期,厦门文化建设应将战略前瞻眼光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注重专家学者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结合,合理规划、科学研判,保障各方面工作协调有序发展。除了关注城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创产业体系等亮点外,还应关注边远乡村文化建设,以技术帮扶、智慧引领,提升文化活化传承与创新发展能力,整体推动厦门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水平。

  发挥文化建设服务作用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厦门市民在文化上需求更广泛、要求更高,要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就必须提供更丰富、更优质、更均衡的精神食粮。要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不断创新文化形态,扩大多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更多的人共享厦门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成果。

  党的文化建设与发展方向是一贯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强调文化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是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源泉。这个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源于五千多年文明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举旗帜”“兴文化”等多项重要举措与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紧围绕党的领导,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不断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厦门要在全省和全国文化建设工作大局当中展现经济特区更大的担当作为,加快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是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特区的使命之一。

  (作者系集美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