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专版 推动社区建设 筑牢城市生命体根基

2021年03月17日 10:19 来源:厦门网-厦门日报

  ●李德国

  “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是福建省“十四五”开局之际的重要部署,为厦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索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新起点、新动能、新模式提供了重要契机。推进城市更新,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是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重要内容。

  城市生命体基础在基层、根本在社区

  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城市生命体的基础在基层、根本在社区。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大规模流动、现代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加速演进,使城市的社区单元在空间、人口、治理等尺度上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以厦门为例,1979年人口仅为48万人左右,户数为10万余户。至2019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429万,增长了将近9倍。在社区层面,平均人口规模从原来的2000人左右,增长至接近甚至超过万人。

  随着社区居住流动性的增加,居民相遇、相识、相知并重组社会邻里结构和社会关系网络的可能性也随之减少。院落、屋檐、天台、胡同、巷弄等传统的交往空间逐步失去了吸引力。社区居民“不着火不见面、不漏水不相识”,职业化的物业服务、家政服务代替了邻里的功能,邻里关系变得更加稀疏。不仅如此,楼宇与楼宇之间、小区与小区之间也出现了“物理隔离”的趋势,拉大了不同群体间的生活距离,降低了公共资源的可接近性,导致了城市空间分化和治理碎片化。在这种背景下,让社区通透起来,通过高质量的邻里生活提高社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形成邻里共生的基层治理局面,无疑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维度。

  在现代城市,社区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独的、纯粹的生活空间,而是趋向用途多样、功能混合、紧凑高效,成为一个微缩而完善的微型城市新陈代谢系统。城市要有活力,就必须保证用途上的多样性,不能追求表面光鲜整洁实际上却缺乏活力的规划方法。社区是有机的社会共同体,是城市生命体的底层根基。如同生命体一样,社区的健康运作需要社会各要素之间有效连接,相生相成。这种连接,既包括基层设施层面的物理连接,也包括社会各组织以及个人之间的社会连接。社区只有在不断连接的过程中,有机嵌入生态、商业、创新、文化、公共服务等功能,才能持续迸发出生命力。

  社区建设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体现在社区工作中,就是要积极倡导和开展“四下基层”,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把群众的事情在基层解决好。要探索并积极推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新方案,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有能量,更有生命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期间要努力实现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这一目标,重申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求。推动社区建设,是筑牢城市生命体底层根基,建立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途径。

  下一步,社区建设要以人民为中心,以党建为引领,逐步打造、完善社区生态系统,破除时空紧密相邻的个体、组织和社区之间的交往壁垒,使社区的资源、信息和价值等不同元素在能动活跃过程中融成整体力量,驱动社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要打造高密度的社区组织族群,推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将力量沉淀到社区,通过大量的协调互动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生产。要加快完善社区生活设施,创造适宜步行的邻里步行网络,增强邻里生活的便利性、邻里空间的多样性、邻里安全的持续性和邻里交往的密切性。探索新旧建筑共生、老幼共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社区共生形态,拓展社区混合功能,创造富有生机的生活方式。要充分利用社区协商议事平台发掘社区的真实需求,自下而上形成议题,激发居民深度参与的意愿,催生社区共同意识和共生关系,通过不同治理主体之间有效的互动连接机制及时回应诉求,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基层一线探民意,访民情,对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始终高度重视。通过“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我们要充分认识社区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和特殊地位,推动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扎实推动社区党建和社区服务建设,为我国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厦门方案”。

  (作者系厦门大学公共管理系副主任)

  厦门理论在线

  手机版

  厦门理论在线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