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专版 让创新理念在厦门蔚然成风

2021年03月31日 09:46 来源:厦门网-厦门日报

  ●郭  利

  在新阶段,“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高度、高频融入我们的发展和生产、生活中。厦门作为改革开放先行者,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过程中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具体工作中促进其落地生根,需要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们加强学习,全面领会,融会贯通。

  以“创”强市,增强系统创新推动力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厦门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发展成果和创新经验,尤其是近年全力推进“抓创新促发展、抓招商促生产、抓项目增后劲”取得显著成效,夯实了我市在“十四五”时期高起点上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市仍呈现出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优、中心城市功能不强等短板,究其原因,既有资源空间紧张、岛内外发展基础不均衡的客观因素,也有创新动力不足、产业布局不优、“小岛意识”犹存等主观懈怠。已然进入不惑之年的厦门特区,势必要在困境中奋楫,寻求创新发展之路。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当下,作为经济外向度高的港口城市,厦门需要紧紧立足“双循环”的交汇点,深耕国内市场,契合国际市场。厦门要充分挖掘已具备的基础红利、功能优势和机制优势,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需求,引导新业态,以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我们首先要增加政策供给,部署科技创新链。科技创新链是从科研机构和高校到制造企业再延伸至消费市场的创新过程,应坚持加强基础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缩短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二要布局产业创新链,加强产业竞争力。激发企业在产业创新中的能动性,使企业成为创新动能聚集、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三要扮演好政府的服务角色,加强政府对产业创新的宏观规划,引导行业制定发展标准、提供外部监督、防范化解风险,同时推动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有为政府高度融合于产业创新,方能激发出有效市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制度创新需要密切配合科技创新,方能体现乘数效应,凸显制度张力。厦门需要积极开拓双向市场,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深度融合。只有突破机制“困境”,着力激发市场“沸点”,方能为双循环打通关节,促进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并网”“联网”。

  以“创”兴企,激发科技创新原动力

  科技创新应用在生产过程中,首先体现于生产工具的推陈出新,进而节约了劳动时间,降低了劳动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率,增加社会总供给,催生出新业态、新产业;与之配套,科技创新应用于消费领域,则激发了需求意愿,丰富了选择的多样性。因此,如果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则是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支撑点。企业要意识到,在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中,我国人力资源中的人口红利已经消解,进一步发展所需的动能更多的依靠科技创新,人类的劳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造性劳动。科技创新是提高企业生产力的战略支撑,当今世界,谁能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点,谁就能率先占领制高点、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企业竞争,说到底是技术竞争、人才竞争。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企业要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留住用好高新技术人才,通过企业内部的机制创新,营造有利于发挥才干的活力空间。企业要真正补足技术短板,还需要探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期调动主体积极性,立足对规律的认识,针对问题精准发力。科学技术研究具有其独特的制约因素:目标的不确定性、领军人才及关键人员的稳固性、项目规划的合理性、项目运行的刚性与柔性、内部公众的主观能动性、外部环境的依赖性、思想交流的开放性、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性等等。这些因素交叉作用,形成合力,这就需要企业在尊重科技创新规律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和手段去管理。

  以“创”重治,提升美好生活服务力

  “十四五”规划提出“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厦门在城市治理上的首要目标。我们要努力改善和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水平。首先,要着手促进消费转型升级:一是实施质量提升战略,扩大高品质商品和高标准服务消费供给,提升本土产业对国内大循环的适配性。二是抓住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机遇,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丰富5G技术应用场景,积极引导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发展壮大,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

  我们要逐步提升老百姓对安全与发展的满意度,积极运用数字技术融入传统治理。针对疫情防控期间暴露出来的治理短板,主动创新作为,把风险化解在初始阶段,化解在基层一线,在实践中获得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的力量之源。

  (作者系厦门理工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