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专版 岛内外一体化 提升城市内涵品质

2022年07月19日 10:03 来源:厦门网-厦门日报

  ●许经勇

  “提升本岛”指的是城市功能的提升,包括产业功能、配套功能、生态功能、宜居功能等的提升。一言以蔽之,就是城市综合质量的提升。如果说以往一个时期厦门本岛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岛外对岛内的回流效应,助推城市快速发展,那么今后厦门整体的发展,也要注重岛内对岛外的扩散效应,不断提高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厦门城市化的目标,是岛内外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这一过程,也是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过程,有助于把厦门做大做强。

  推进岛内外(城乡)

  规划建设一体化

  要体现岛内外(城乡)一体化规划理念,就必须按照“全域厦门”的理念,把岛内与岛外、城区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全市规划可以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即厦门本岛,要遵循保持传统风格与特色、降低开发强度、优化环境品质、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包括生态功能)的原则;第二层级,岛外四区(集美、同安、翔安、海沧)新城组团,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层级、高水平的要求规划建设,逐步建成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新城;第三层级,即厦门北部远郊山区,着重保持良好生态环境,保障城市生态平衡,确保厦门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以上功能定位,编制城乡交通网络规划、市政工程设施规划、风景旅游发展规划、环境保护与防灾规划等各类专项规划。形成覆盖岛内外与城乡的“多规合一”新机制。

  2002年以来,根据“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定位,厦门在城市规划设计上,构建“众星拱月”城市空间结构,即以岛内为中心,逐步往岛外发展。岛内大提升突出表现在功能提升、配套提升以及环境提升。岛内大提升应当体现城市更新的新理念。在产业布局方面,应突出科创、会展、金融、商务以及旅游为主导产业。按照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的五缘湾片区,依托生态宜居岸线,吸引优质企业总部,打造高端商务运营产业链,不断扩大住宅区,成为岛内又一亮丽名片,不可估量的新增长点。

  厦门城市规划体现了科学性,在岛内外和城乡建设上突出统筹,在城区、城镇、乡村布局上突出协调,在区域规划之间突出衔接,在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之间突出配套。未来,要进一步规划好村庄建设,严格规划管理,合理控制建设强度,注重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保持乡村功能和特色,加大力度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地域元素的传统村落和民居。

  推进岛内外(城乡)

  要素配置一体化

  岛内外(城乡)发展不平衡,归根到底是要素配置不平衡。在过去相当长时间,由于岛内率先建立经济特区,可享受特殊优惠政策,再加上岛内外(城乡)差别较为悬殊,驱使要素配置从岛外和农村单向流向岛内和城区,导致岛内外(城乡)差别扩大。要推进岛内外(城乡)一体化,就必须改变要素配置单一流向,促进要素更多地向岛外、农村流动。为此,必须构建有利于要素向岛外、农村配置的体制机制。这就要求在投资导向上,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各种要素重点配置到岛外。在功能布局上,尽量把岛内部分功能向岛外分流和延伸;在产业布局上,尽量把加工制造业从岛内转移到岛外;在财政资金安排上更多地向岛外倾斜,引导产业性项目更多地投向岛外。

  城乡一体化是岛内外一体化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城区与乡村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正确处理这个问题,就是坚持城市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所谓“双轮驱动”,一方面增强城市对农村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发挥农村为城市化提供坚实支撑作用,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共同繁荣。为此,必须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体制机制,引导资源要素向农村聚集,为了弥补市场失灵,要把政府公共性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特别是属于公共品性质项目,更需要加大政府投入。使城市对农村的反哺由收入反哺为主转变为要素反哺为主,以利于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

  推进岛内外(城乡)

  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基本公共服务是指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主要包括教育、卫生、文化、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推进岛内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或均等化,就是要为岛内外(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公共服务,更好保障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严格意义上的均等化包括机会均等、原则均等、过程均等等。在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公共服务水平可以有高低的差别,但制度应当是统一的。关键在于改革城乡二元制度,构建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推进岛内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按照“完善体系、对接制度、提高水平、重点支持”的整体思路,逐步统一岛内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厦门构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相当艰巨。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是属于强制性的制度供给。要从形式上的均等转变为实质上的均等,还有待于改革的深化。

  教育差别是岛内外(城乡)差别的一种体现。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推进岛内外(城乡)教育一体化,必须通过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构建动态均衡、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的教育体制和机制,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均衡化的公共教育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岛内优质学校在岛外设分校,是推进教育一体化的一种便捷的途径。优质教育资源要持续向岛外加大供给,不断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除了教育,医疗也是公众高度关注的公共服务一大版块。厦门应更大幅度增加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入,逐步建立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经费保障机制。厦门已经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一体的全民医保。岛内优质医疗资源在岛外设置分支机构,是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的重要形式。在岛外布局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等一批大型医疗项目,就是体现这一思路的具体措施。

  推进岛内外(城乡)

  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岛内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指的是建立健全岛内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一体化体制机制。要将岛外(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将岛外(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计划纳入全市基础设施总体用地规划,统一组织编制、协调实施。要把岛外(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中心镇,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步完善岛外(含农村)地区的交通、供电、供水、排水、燃气、污水处理、环境卫生和再生资源回收等基础设施,改善岛外(含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加强水源保护、水质监测和工程运行管理。适应农村用电需求快速增长趋势,提升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

  推进岛内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必须与提升岛内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特别是提升老旧小区(包括城中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厦门被住建部列为全国15个老旧小区改造的试点城市之一。已完成岛内近500个老旧小区的提升改造,到2022年年底,将有近13万户老旧小区住户享受到改造带来的实惠。厦门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优化。与提升岛内基础设施建设相伴随,岛外新城建设加快推进,近10年新增城市建成区面积141.2平方公里,目前集美新城基本定型,同安、翔安新城快速崛起,同翔高新城初具规模。

  推进岛内外(城乡)

  产业布局一体化

  推进岛内外(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时,必须对岛内和岛外、城市和农村的相关产业统筹考虑,实现岛内外和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培育产业链、扶持产业集群、促进一体化。推进岛内外(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必须强化三次产业的内在联系,形成岛内外(城乡)区域分工合理、特色优势鲜明的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要以现代生态农业理念,破解农业发展难题;以现代服务业为纽带,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升级,形成岛内外(城乡)产业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推进岛内外(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将使岛内外(城乡)产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改变传统资源配置方式,并以产业链为主导,重新整合岛内外(城乡)资源要素,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作为厦门主城区的思明区和湖里区,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纷纷来此抢滩,发展总部经济有较大优势,应当以“品牌经济、楼宇经济、对台经济、商圈经济”作为产业布局重点,坚持“强三优二”发展战略,做强做大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以及以光电光伏为重点的第二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产业基础。

  (作者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