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习·i分享”征文选登(10)用“两山”理论守住乡村最美底色

2020年10月27日 21:13 来源:厦门理论在线微信公众号

  一直以来,乡村寄托着我们中国人对于宁静悠远、怡然畅快的情怀。乡村人谦逊、简朴、自立的特质与田园的绿水青山一起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农村的生态环境屡遭破坏,村民的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令人堪忧,也制约了农村的脱贫和持续发展。读了《习近平在厦门》等系列采访实录后,我了解到习总书记关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一系列论述,深入学习了习近平同时所提出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式方法,也为习总书记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精神所感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比喻深刻回答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理念的更新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步骤

  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期间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每到一个地方调研,都要首先了解生态建设情况。他在三明提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和“画好山水画”要求各地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他没有因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而降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而是提出“筚路蓝缕”“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艰苦奋斗精神,认为必须扎实推动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创造性地通过生态产业建设达到脱贫致富目的,在全国率先谋划生态省建设。

  要在农村工作中贯彻生态文明一方面要善于开创绿色工程,把农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做到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另一方面,则需实事求是,不能贪大求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立足长远,以“滴水穿石”的精神真抓实干。

  二、科学规划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

  习总书记在农村工作中不断要求因地制宜谋划生态效益型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举措。在军营村,总书记根据当地海拔较高贫困落后的特点,叮嘱大家多种茶、多种果,做好森林绿化,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也正是因为他当年的一句话,我们开始大力造林,现在已经造林绿化9000多亩,把绿色资源变成乡村旅游的资源。

  农村要发展绿色产业必须以科学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农民根据市场需求本地资源优势,选择最适合的作物和产业,并且利用生产合作、土地流转等制度模式,整合利用分散的资源,进行规模化的经营和品牌建设。同时结合本村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三、惠农利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美好家园奉献给人民群众,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如果经济增长了,人们手中的钱多了,但呼吸的空气是不新鲜的、喝的水是不干净的,吃的东西是不安全的,那样的经济增长并不是人民群众所希望的。”在厦门工作期间,他亲自推动筼筜湖综合治理,强调不能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这要求我们在贯彻农村生态保护的工作中,要坚持群众路线,以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把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摆在优先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正深刻改变着农村发展理念,也成功为百姓守住乡村最美底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农村的热土上生根发芽,让“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美好田园景象充满人们的身边。

  作者姓名:肖琼露

  工作单位:厦门市翔安区内厝镇许厝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