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宣传宣讲如何因应形势变化,厦门的这场“访谈”告诉你答案

2021年04月28日 09:41 来源:厦门理论在线微信公众号

  4月19日上午,中共厦门市委党校、厦门市行政学院进行“政策访谈”互动式教学,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围绕如何主动适应舆论环境变化,创新理论宣讲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展开交流讨论。

  本次互动式教学,厦门市委讲师团苏秋华团长作为访谈嘉宾,和主持人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王刚博士,深入浅出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现场和学员对话交流。市委党校第37期厅局级领导干部进修班,第61期处级干部任职班和第62期处级干部进修班全体学员参加。

  通过交流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始终坚持理论创新,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品格;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当前,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群众、指导实践,最根本的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让新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宣传宣讲极其重要,并不仅仅是理论工作者的事。党员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宣讲,还要把理论宣讲融入中心工作,进行话语方式创新和传播手段创新,尤其注重基层宣讲新思想入耳入脑入心。

  阐释交流

  必要性源在党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围绕这一重要要求,王刚教授首先从马克思原著中追根溯源。马克思提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从原著中可以看出,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用理论引导群众,是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的必然要求。

  苏秋华团长举了邓小平理论作为例证:正是因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党全国人民所知晓、领会和拥护,才释放出巨大能量,推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新时代,我们党高度重视理论宣传。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苏秋华说,在厦门农村基层进行理论宣讲时,她发现一些群众对党的知识和党的理论,了解得不够充分,说明基层理论宣传离中央要求,离飞入千家万户,仍存在差距,亟待加强。

  规范性严在内容必须符合中央宣讲提纲要求

  苏秋华结合多年理论宣讲工作经历,提醒学员,理论宣讲形式上可以生动活泼,但是内容有规范,必须守纪律讲规矩。以中央宣讲团为例,成员由领导和专家组成,带头做示范性宣讲,一方面是营造全党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就是要规范宣讲内容。

  中央宣讲团宣讲,必定会带着宣讲提纲,哪些内容必须讲、怎么讲,都有明确要求,不能随意解读。比如今年的党史学习教育,中央宣讲团重点宣讲四个方面内容。第一要讲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第二要讲透我们党百年来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根本性成就;第三要讲透党史学习教育重点是学史明理;第四要讲透落脚点在学懂弄通做实新思想。中央宣讲团以上率下,各级都围绕这四个重点,层层宣导,确保内容不偏,准确“到达”千家万户。

  挑战性难在打通理论进基层“最后一公里”

  说到理论宣讲的挑战性,苏秋华形象地打了一个比方:世上最难的两件事,一是把钞票从别人口袋里掏出来,二是把思想往别人脑袋里放进去。理论宣讲,就是第二个“难事”。

  苏秋华把理论宣讲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中央宣讲团和省委、市委宣讲团的示范性宣讲;第二是面向各单位干部党员的宣讲,第三就是进社区村居,向广大群众进行宣讲。她认为,前两个层面宣讲,因为有组织上和纪律上的保障,都容易达到效果。最难就是第三层面。比如在厦门的一些农村地区,受年龄、文化甚至是语言的限制,向村民讲透讲全中央精神,让他们不但入耳,还能入脑、入心,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但也是必须做好的工作。

  针对性重在建设上“接天气” 下“接地气”的宣讲队伍

  千难万难,重视就不难。苏秋华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理论宣讲工作,这种重视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兑现在行动中。对理论宣讲工作的支持,要出实招、见实效,这是做好理论宣讲工作的首要前提。

  针对理论宣讲工作在基层出现的“堵点”,苏秋华从多年工作经验中得出的结论是:重在队伍建设。各基层单位一定要建立和培养很接地气的,能经常活跃在老百姓身边的宣讲队伍。通过这些基层“宣讲达人”,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理论通俗化,让宣讲走深走实走心。比如,翔安同安等地基层宣讲队就用答嘴鼓、荷叶说唱等形式“说讲唱演”党中央政策精神,效果非常显著。

  王刚教授最后做了总结,新思想充满着理论和实践的魅力,为我们做好理论宣讲提供了坚实基础。我们要紧紧围绕新思想,在话语方式和传播手段上勇于创新,多用“组合式”“嵌入式”“体验式”“互联网+”等宣讲方法,不断适应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深刻变化,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求得理论宣讲的最好效果,画好感党恩、跟党走的最大同心圆。

2021年4月19日,精彩演讲获得学员阵阵掌声。

问答环节

  为理论宣讲增加文化范儿

  所谓“以文化人”,文化作品打动人心的方式,对理论如何触及心灵或有借鉴意义。学员纪锡坚问,如何更好发挥文化的力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宣传党的理论。

  苏秋华回答,在这方面,厦门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比如同安用褒歌,翔安用答嘴鼓,思明用快板,改变以往宣讲“说教”的形式,很受群众欢迎。理论宣导完全可以更亲切随和,更有温度,甚至更浪漫,要大胆去探索。

  王刚认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包括宣传工作,应该双轮驱动,相互借鉴。要大胆改革,以市场来配置资源,面向社会揭征集方案,把党的创新理论更为高效地转化为创新产品。

  创新理论说到底就是为了服务人民利益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人总是更容易关注和自己利益相关的事。学员汤序俭问,怎样从利益结合的角度,让群众更关注理论问题?

  苏秋华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党的百年实践证明,党始终致力于把人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统一,党的理论是科学的,经过验证的,是为人民谋利益的,这就是我们能够最终做好理论宣传的底气和自信。

  王刚回答,放眼全世界,尤其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维护得这么好,有目共睹。理论宣传要理直气壮把这一点讲透,用事实赢得群众拥护,牢牢占领舆论阵地。

  学员观点

  找准理论与群众的共鸣点

  ●第37期厅局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 王培城

  我们应当将党的创新理论进行通俗化的阐释,用通俗化的语言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加生动化、具体化,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其真正深入人心、走进群众。

  我们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普及的方式方法,紧密联系基层实际,把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普及与基层群众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言之有物,针对性强,实效性好。

  要敢于直面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从切实为基层群众担忧解难的角度出发,找准党的创新理论与基层群众的共鸣点,激发基层群众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兴奋点,进一步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导性。同时,组建各具特色的党的创新理论基层宣讲团,运用群众话语、时代话语、生活话语,讲述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使抽象化的党的创新理论变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更加容易快速吸收、融会贯通。

  重视表达和传播方式创新

  ●第62期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  梁瑞秋

  近年来我们特别把话语表达创新和传播方式创新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取得显著成效。如在话语表达创新方面,通过主动吸纳、巧妙融合、交相呼应方式,既表达党的政策主张,又说出群众想听、听得懂的话,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的有机统一。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等创新性话语改变抽象化表达,寻求既有思想、品质,又有温度、温情的通俗表述,让人耳目一新。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创新传播手段尤为重要。要高度重视网络信息技术在理论创新传播中的运用,建立网站、手机客户端,以及微博、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短视频全媒体传播形态。充分发挥“全媒”传播优势,导向明、速度快、受众广、影响大,力求“全民”知晓的效果。

  让理论宣讲更有温度

  ●第37期厅局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 张盛生

  理论宣讲要善于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来表达,做到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从而达到 “随风入夜”“润物无声”的效果。

  比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撸起袖子加油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这些表述既便于群众理解,又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语言是有温度的,信息的传播也是情感传递的过程。理论宣传要脱虚入实,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思想上关心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才能收获群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解决好“谁来管”

  ●第62期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 向雪生

  党组织要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把党的创新理论普及宣传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对本单位党的创新理论普及宣传工作有研究、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各单位主要领导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真正把党的创新理论普及宣传工作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自己首先要带头学好党的创新理论,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准确把握理论的实质与内涵,对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方针做精准的阐释,做到:真学、真信、真用。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解决“谁来管”的问题。

  突出主题锻造队伍

  ●第61期处级干部任职班学员 郑伟聪

  宣传党的创新思想,要弘扬主旋律,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宣讲中央和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宣讲党规党纪、法律法规,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宣讲民生政策。同时要健全完善基层宣讲队伍,重在遴选理论宣讲人才。要以政治素质强、理论水平高、宣讲效果好为标准,吸纳基层干部、先进典型、模范人物,充实宣讲力量。

  形式多样聚“人气”

  ●第61期处级干部任职班学员 陈晨

  宣讲员深入机关、企业、社区、农村、学校“面对面宣讲”“送学上门”,并且通过宣传栏、扫码互动、广播、发放宣传册等方式开展宣讲,把党的创新理论送进千家万户。

  另一方面,运用融媒体开展立体化、全方位宣传,将党的创新理论录制成音频视频,在电台和电视台持续推出;通过网络、微信、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媒体平台,以微党课、微视频、微讲堂为载体进行解读宣传。

  只有让党的创新理论“动”起来、“活”起来,聚集更多的人气,才能吸引更广泛的受众,使党的创新理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学员声音

  理论宣讲要以小见大

  ●第62期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  苏阳顺

  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要善于以小见大,用小事件、小故事讲好大道理,用具体案例讲好抽象理论,特别是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身边事去阐释党的理论,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让党的政策理论深入人心。

  扎根人民群众

  ●第61期处级干部任职班学员 陈宏观

  理论传播工作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同时还要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提炼人民群众在伟大奋斗中展现的人生智慧与家国梦想,不断从人民的多彩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上党课多用“土”味话语

  ●第61期处级干部任职班学员 黄再发

  要把官方的文件表述、理论语言和抽象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民间“土话”。用活用好群众生活中的俗文俚语,化深刻为浅显,让群众容易听喜欢听,发挥好宣讲效果。

  现场撷萃

  嘉宾巧用四张照片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宣讲是重要方式之一。苏秋华展示的PPT,鲜有文字,多用图片,一目了然。她选了4张总书记来闽考察的照片,一张在三明,一张在南平,另两张在福州,共同点是:总书记手里都握着话筒,即兴讲话。苏秋华说:“宣讲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也是领导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这方面,总书记身体力行做示范,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不要讳言“利益”二字

  在小结环节,主持人王刚引用一哲人的话,“人是没有办法被说服的,除非利益。”我们党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但宣传党的理论,不要讳言“利益”二字,相反,要关心、满足群众利益。毛泽东同志早年说过,“做好群众生活工作,群众才能在政治上跟党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永远的奋斗目标,衣、食、住、行、医、学,关乎群众切身利益,要通过理论宣讲,让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有机统一起来。

  教学小结

  现场气氛热烈  学员积极参与

  ●厦门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邓梦军

  “政策访谈”是厦门市委党校近年推出的一项教学创新成果。教学方邀请党政相关部门领导和业务骨干来党校,来访嘉宾与学员开展交流、研讨,面对面为学员答疑解惑。这种教学形式自2017年开展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影响。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党中央部署的重大任务。此次哲学教研部邀请到厦门市委讲师团苏秋华团长,苏团长与党校教研部王刚主任就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主题,进行了四个方面研讨与对话,层次分明,内容扎实。现场气氛热烈、参与度较高,受到学员们的一致好评。在互动环节有学员提出了党的创新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间的关系问题。苏团长认为党的创新理论在当前中国主要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根据自己的宣讲体会分析了如何利用新的传播方式和媒介,创新话语表达方式,使理论宣讲更接地气、入脑入心。

  通过此次教学,一方面,让学员们掌握“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原理和方法,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厦门“两高两化”建设;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意识到党的创新理论的普及以及让它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困难,这为我们探索今后教研着力点提供方法和路径。

  来源: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