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里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追梦·湖里”全媒体宣讲活动第一站走进殿前街道

2019年08月28日 12:51 来源:潮前智媒

  【编者按】

  70年前,解放军在这里挥洒热血,第一面五星红旗在这里升起;60年前,1万名建设者手扛肩挑,让厦门岛内外因海堤连为一体。这里是湖里殿前,凝聚浓厚的红色印记,是无数奋斗者梦开始的地方。湖里区正在开展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追梦·湖里”全媒体宣讲活动,第一站就选在了殿前街道。

  追忆往昔,继往开来。中共(闽中)厦门工委高崎地下交通站、后莲坪解放战场遗址、马垅军民团结大榕树、厦门海堤纪念馆,湖里区的4处“红色文化保护单位”都在殿前;目前,殿前街道正与湖里区委宣传部共同打造新的“红色文化保护单位”,即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厦门岛的地方——神山。如今,这里不仅是进出厦门岛的“门钥”所在,是陆、海、空立体交通重地,更是投资兴业的热土、企业发展的福地。

  今天,让我们跟随两位特区宣讲员的讲述,穿越回战火纷飞的年代,串起殿前红色爱国主义教育点,共同领略新一代特区人继续发扬海堤精神,勇往直前的精气神。

  陈仁忠在主题宣讲中带大家重温发生在高殿的革命故事。

  ■追梦地点:

  高殿

  ■出镜宣讲人:

  高殿社区党委书记陈仁忠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革命先烈那股“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不能丢,希望下一代能了解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昔日解放前线

  今朝富足繁荣

  1949年10月15日晚,突击的船只驶向厦门岛,烈士张春国背着红旗,一路向前冲,一边高呼,一边注意不让国旗染上污泥,在冲到离陆地只有20米远的地方,不幸中弹倒下。烈士朱洪生紧跟其后,迅速取下张春国身上的国旗,继续往前冲……就这样,先后有8名烈士倒在枪林弹雨中,直至第9名战士才成功将早已被鲜血染红的国旗插在神山顶。

  “人倒也不能叫国旗倒!”在枪林弹雨中,烈士蒋永昌把红旗插上神山,发出气吞山河的誓言……

  战火纷飞

  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

  台上,高殿社区党委书记陈仁忠声情并茂地宣讲,台下,市民们全神贯注地听着,深受感染。讲到解放军战士流血牺牲时,不少人眼泛泪光;讲到战争取得胜利,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时,还有人激动得站起来鼓掌。

  这是“追梦湖里”主题宣讲的现场。高殿社区党委书记陈仁忠正为大家带来“重温高殿挥洒革命热血的峥嵘岁月”主题宣讲。作为土生土长的高殿人,他见证着高殿的发展,更对这里有着特殊的感情。

  一张张老照片,把人们带回70年前的后莲坪解放战场,这是解放厦门战役的主战场之一。1949年10月15日,在战场的西段,92师274团、275团的两个突击营整冠开拔,海面上雾霭蒙蒙,惊涛拍岸,在夜幕的掩护下,勇士们悄无声息地向湖里、寨上进发。晚上8点,就在部队即将抵滩登陆时,不幸被敌人发现,密集的枪声顿时打破了夜空的沉寂。

  讲到动情之处,陈仁忠热泪盈眶。他轻拭眼角,继续将革命英雄的光辉事迹娓娓道来。

  海坝外,一道海沟横到面前,沟里满是淤泥,没至胸部。这一片上千米宽的泥滩犹如沼泽地一般,一脚踩上,深陷至膝盖以上。“像我这种身高,可能要没到大腿了。”陈仁忠一边说着,一边在自己的大腿上比划了一下。

  泥滩里无法架起机枪,怎么办?1班班长管武斌、战士陶伏等同志躺在泥滩上,用身体架起了机枪,掩护八连三排前进;8班班长崔金安指挥战士爆破,但爆破筒因为在海水中浸泡过失效了,他便和另外两名战士用大刀砍断铁丝网。一番战斗后,部队终于占领了一段40米长的战壕……

  百姓富足

  红色精神焕发新光彩

  陈仁忠为大家讲述的,正是发生在高殿的故事。从70年前的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到如今高素质创新创业之城和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的变迁,高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1年,在土地陆续被征用之后,陈仁忠与高殿社区的领导班子一起,提出了自谋出路的发展模式。旧时的生产大队在高殿社区找到了新的发展思路,摇身一变成了带领群众致富的集体经济。2003年,高殿开始“村改居”,集体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社区每年将居、组收入分配中的一半用于滚存投资,使居、组集体固定资产得到大幅增加,去年高殿社区集体资产收入达7000多万元,总资产达到4.3亿元。此外,高殿社区每年还将集体纯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民生事业,既富裕了居民的钱袋子,又保障了居民的好日子。

  “工作再苦再累,跟革命战士相比都不算什么。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宣讲中,陈仁忠慷慨激昂,也道出了担当宣讲员的原因:“革命先烈那股‘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不能丢,希望下一代能了解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陈仁忠富有激情的演讲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位听众。许多人都说,要继续传承好革命先辈宝贵的精神财富,将红色精神融入血脉、植入灵魂,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把高殿片区建设得更好,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伟大光辉。

  林振其向孩子们宣讲海堤精神。

  ■追梦地点:

  海堤纪念馆

  ■出镜宣讲人:

  高崎小学原校长林振其

  小时候,我家就住在海堤边上,建造海堤的时候我才9岁,我看着它一点点建了起来。海堤的建设改变了我的生活,海堤精神值得我一辈子学习。海堤精神是厦门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从各种角度去解读。

  亲历海堤变迁

  见证厦门发展

  “176位干部和工人,把青春与生命砌进了这座海堤。1954年2月,龙溪地区一艘援建船只被敌机炸沉,造成76人遇难,工人们将巨大的悲愤化为无比的力量……”虽然已不是第一次宣讲海堤精神,可每当讲到这段往事,林振其还是忍不住哽咽。台下的听众也全神贯注地看着他,看着幻灯片上的一张张黑白照片。

  凝结血泪

  建成长堤造福厦门百姓

  在厦门市海堤纪念馆,高崎小学原校长林振其正担任特区建设者宣讲员,开展“海堤精神”的宣讲。今年已经72岁的他,一边点击着自己制作的幻灯片,一边流利地讲述着那些激情澎湃的故事。幻灯片上的不少黑白照片,还是他自己收集来的。

  “小时候,我家就住在海堤边上,建造海堤的时候我才9岁,我看着它一点点建了起来。”面对台下的年轻听众,林振其讲起了小时候的经历。70年前,厦门岛上的人要去集美,都得从高崎渡口乘小舢板过去,风浪一大,就只能望洋兴叹。

  在群众的盼望和党中央的支持下,高集海堤于1953年6月17日破土动工,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基建工程。1万多名海堤建设者战胜了惊涛骇浪、战胜了敌人的袭扰破坏,使这个庞大的工程提前竣工。“敌机临头顶,石洞休息去,敌机一离开,出来加油干!”林振其用闽南话念着工人们当时的口号,60多年后的现在,这短短20个字依然充满豪情壮志。

  1954年10月15日,海堤一期工程建成通车;1955年10月,全部工程完工;1957年2月,鹰厦铁路完成铺轨,火车与汽车可在海堤上同时通行。1万多名海堤建设者仅凭钢钎、大锤、板车,用肩膀抬、用木船运,就完成了长2212米、水深20米、用石100万立方的伟大工程。当海堤的壮观景象呈现在幻灯片上,伴随着林振其声调越来越高的讲解,听众们不禁鼓起了掌。

  一晃60多年过去,高集海堤早已不是厦门人进出岛的唯一通道,“四桥一隧”的建设,让厦门的跨岛交通“天堑变通途”。但无论何时,“移山填海,团结奉献,科学创新,自强不息”的“海堤精神”始终光芒万丈。“海堤的建设改变了我的生活,‘海堤精神’值得我一辈子学习。今天,我也和你们一同分享。”说完,林振其鞠了个躬,现场又响起掌声,持续了很久。

  心系家乡

  向年轻人讲述“海堤精神”

  2007年10月,林振其从教育岗位上退休,随后进入关工委系统工作。从那时起,他就成了一名关工委系统的理论宣讲员,为党的理论宣传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发光发热。

  前几年,林振其的宣讲对象主要是学生。为了让祖国的花朵们听得进、记得住,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坚持阅读各类报刊,学习领会并及时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但不管宣讲的主题是什么,“海堤精神”是他一定要讲的内容,一讲就是12年。

  “‘海堤精神’是厦门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从各种角度去解读。”毕竟,林振其对海堤实在是太熟悉了——他见证了海堤的建设,他目睹了海堤的现代化改造,他感受着高崎、感受着湖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无数次走上海堤、走进厦门海堤纪念馆,不断锤炼着心中的演讲稿。

  光阴似箭,海堤在变,林振其的宣讲方式也在变。他很早就开始自己制作宣讲幻灯片,凭着热情四处收集海堤建设和其他宣讲主题的老照片,融入自己的讲稿中。“现在我跟年轻宣讲员一样,离开了幻灯片反而讲不清楚。”他笑着告诉记者。

  其实,这是林振其自谦的说法。从1986年开始,他就以挖掘高崎小学历史为切入点,走访相关人士、收集整理高崎的红色故事。30多年过去,林振其已经成为高崎乃至殿前红色历史的专家,不仅为高崎小学编写了校本教材《重新认识高崎》,还参与了《殿前历史文化大观》等书籍的创作,努力把这段历史留存下来。

  现在,他的努力正被更多人所熟知。不久前,湖里区委宣传部组织开展“湖里红色文化巡礼”活动,林振其受邀担当“海堤精神”宣讲员。他将湖里殿前拥有的“红色文化保护单位”全部融入宣讲,一次性呈现当地的红色印记,获得党员群众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