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故事”背后的那些人那些事

2018年11月05日 09:30 来源:天下集美

  有的一天5场宣讲

  有的在听闻100岁的奶奶摔倒住院时依然走上宣讲台

  有的为了讲好“集美故事”,专程回家“采访”村里党龄最长,当了一辈子老支书的爷爷

  

  今年6月份,集美区委宣传部成立理论宣讲轻骑兵暨“讲述集美40年”百姓宣讲团,退休干部、大学教授、企业员工、记者、教师、村干部,各行各业的人们加入这个队伍。

  半年来,他们进村居、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军营,披星戴月,风雨兼程,用他的亲历故事、真切感悟和宣讲热情,在集美掀起了一轮轮大学习热潮,持续推动着新思想在集美落地开花。

  

  

  一个个精彩“集美故事”的背后

  宣讲团成员们究竟有些什么故事呢?

  跟随小天一起走近他们

  探寻他们的宣讲员心路历程

  林忠阳

  因为神圣 所以激情

  林忠阳,集美学校委员会原宣传接待科长,集美讲师团讲师,这位从事宣讲工作近30年,为各国政要作过宣讲,上过央视百家讲坛的资深宣讲员,在集美可谓是家喻户晓的“明星”,听过其宣讲的人们,无不为其声情并茂的宣讲激情所感染。

  “因为神圣、所以激情。”这是林忠阳的宣讲总是那么有激情的答案。从1991年到集美,走进鳌园,到如今,林忠阳的“嘉庚故事”宣讲从未停止。他说,嘉庚先生了不起,自己用嘴、用心、用艺术将嘉庚精神传播出去是一件神圣的事,所以每一次都充满激情。

  扩音器、保温杯、快板和记录簿是林忠阳宣讲四宝。他说,买扩音器就3500元,快板是为了增强艺术性感染力,保温杯是宣讲员必备,而那一本发黄的集美学校委员会接待记录簿则记录了这些年他宣讲的足迹,以正是在这个本子里记录了在新思想宣讲中,他一天5场的宣讲记录。

  高崎海堤、鹰厦铁路建设是林忠阳在新思想宣讲中加入的“嘉庚故事”,他说这是嘉庚先生的首创精神。同时融入了快板、闽南童谣等艺术形式。他为宣讲创作的歌曲《民族光辉》获改革开放40周年原创歌曲奖。

  陈红心

  不自信的宣讲员

  陈红心,灌口顶许村妇女主任,她说自己是一个不自信的宣讲员。

  集美区直机关的那一场宣讲,既是为区直机关党员干部宣讲,又是全市星级宣讲员选拔,本想好好展示风采,却出人意料的忘词了。她说,上去下来一直都懵懵的,原来在上台前陈红心接到电话,100岁的奶奶摔倒受伤。

  选题的时候,一直都不知道讲什么,不停改稿。陈红心说,后来听了别人的建议,选了自己从事的、熟悉的养老。通过身边真实的养老故事,结合集美的“绿洲计划”和农村合作医疗等相关政策,以此来体现集美的发展变化。

  “手里有钱,想吃什么,不用向儿女伸手。”这些老百姓的大白话,在宣讲中根本没有改,进村居宣讲十几场,还是用的闽南语原话。陈红心一直担心自己的宣讲很土。她说,如果有点信心的话,就是每次宣讲后,很多老人对自己的赞许。

  杨跃强

  会讲故事的宣讲员

  杨跃强,新源小学语文教师,集美大学中文系毕业的90后,常有文章发表于《厦门日报》城市副刊、《集美报》浔江潮等媒体,无疑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

  为了讲好“集美故事”,他专程回家“采访”村里党龄最长的当了一辈子老支书的爷爷,同时在翻译和记录爷爷自编的褒歌里,看到了改革开放的发展变化。改革发展变化,根本的是人的变化,于是他的宣讲故事里就有了“捞饭”、“灶台上高高挂肉”等打动人心的故事。他说真正的宣讲者是家里的长辈、村里的老人,他只是代他们宣讲。

  “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是杨跃强在讲自己老家那个三无小村时的用词。他说,宣讲不能一板一言,要有自己年青人的心态,要有点风趣和幽默感,而且要区分宣讲对象。他在教育系统里的十几宣讲,对象有时就是学生,就会侧重讲自己求学,从大山里走到城市里的故事,如果进村居的面对老人,他会注重讲长辈们的故事,这样才会感同身受。

  集美区新媒体中心出品

  集美报记者: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