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星级宣讲员示范宣讲:《为什么是鼓浪屿?》

2018年10月31日 09:47 来源:厦门理论在线

为什么是鼓浪屿?

思明区委宣传部播音员 殷丽丽

选送单位:思明区委宣传部

   2017年7月8日,鼓浪屿申遗成功了。这座1.88平方公里的小岛成了中国第52处世界文化遗产。     

  为什么?为什么是鼓浪屿?     

  因为厦门人对这个小岛爱得执着而真切!因为厦门市委市政府对正确发展道路的坚守!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还是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是大拆大建还是在建设中保护历史文脉?这曾是全国在经济发展中普遍遇到的难题,厦门做出了科学的选择!    

  早在1985年,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主持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提出:“很有必要视鼓浪屿为国家的一个瑰宝,并在这个高度上统一规划其建设和保护。”   

   文物保护是需要经济投入的。

  这一天,习近平在鼓浪屿作完一场报告,刚走出大厅,时任厦门博物馆馆长、负责八卦楼修复工作的龚洁拉住了他,并发出邀请:     

  “副市长同志,请您参观一下八卦楼。”     

  习近平爽快地答应了,“好啊!”习近平在院落转了一圈,龚洁又说,“还有楼上”。     

  习近平马上说,“我知道你的意思。”     

  习近平走进楼内,拾级而上,每走一步,老旧楼板嘎吱作响,屋顶长期漏水遗留下一道道黄褐色霉迹。有小孩跑过,楼板晃动。     

  习近平边走边问,“还缺多少?”     

  龚洁答,“30万元。”     

  很快,市里专门为此拨了30万。    

  30万元!对于初创时期,到处都要发展、到处都要钱的特区,弥足珍贵啊!龚洁老先生至今都难掩激动地说,“我永远不会忘记,在最紧张最困难的时候,他拨出的这30万,彻底扭转了一座百年建筑的命运!”。      

  当然,保护之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毕竟经济利益的诱惑是巨大的,人们的认识也有时代的局限性。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房地产业发展迅猛,鼓浪屿的建设和保护,何去何从?曾有人提议拆了岛上的红砖楼,建商品房。鼓浪屿居民郑南辉,一听就急了,红砖楼承载着鼓浪屿人的乡愁,红砖工艺已失传,不能再造,这楼不能拆啊。他决定立马行动起来,草拟了一份保护红砖楼的建言报告,递给政府的相关部门,奔走呼吁。百姓是真挚的,政府是明智的,该建议最终被采纳了,红砖楼保住了,郑南辉还荣获了2004年度厦门市“建言献策奖”。     

  琴声是鼓浪屿人的乡音。鼓浪屿上珍藏着的琴,不乏世界名琴。有一台101岁巨型管风琴“卡萨翁700号”,诞生之初就是北美的四大名琴之一。为了让百岁名琴再次奏响“王者之音”,厦门市开启了修复工程,先后请了10多个国家的40多名专家,花了整整四年的时间修复它。    

  这份坚守,这份呵护,这份执着!鼓浪屿申遗成功后,已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家人般的牵挂和嘱托。厦门人民一定牢记嘱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文化自信,让鼓浪屿这一国家瑰宝更加璀璨!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奋斗,厦门已发展成为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和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这倾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大量心血和关怀厚爱。厦门人民一定坚决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把厦门经济特区打造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典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