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开新局——习近平总书记同出席2021年全国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纪实

2021年03月15日 09:22 来源:新华网

  题:砥砺奋进开新局——习近平总书记同出席2021年全国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纪实

  2021年的春天,“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此时交汇,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在万众瞩目中胜利召开。

  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参加内蒙古、青海代表团审议,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看望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同代表委员们深入交流、共商国是,就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凝聚起亿万人民一往无前的奋进力量。

  揭示“三新”深意——只有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总书记,您看,这是最近在我们家乡拍的。”

  3月7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青海代表团审议现场,两张照片吸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

  3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的审议。

  孔庆菊代表从小生长在祁连山脚下的海北州门源县。此刻,她拿出照片,请坐在对面的习近平总书记观看。

  一张照片中,是漫步在草丛中的荒漠猫;另一张,则是行走在树丛中的雪豹。

  “以前很少见的珍稀物种,现在频频现身了。”孔庆菊以此佐证,讲述生态环境的变迁。

  山绿了,沙少了,水清了,乡亲们的口袋也鼓了。门源县积极推进产业向生态农牧业、旅游业转型,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农牧民吃上了生态饭。

  “这说明生态保护见效了。”习近平总书记凝视照片,频频点头,“特别是大家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增强了,看到了生态本身的经济价值。”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我看你是门源县的,在祁连山南麓,翻过山就是甘肃的武威了。”习近平总书记翻看手边的地图说道。

  2019年8月赴甘肃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祁连山北麓的大草原,远眺巍巍祁连,实地了解生态恢复保护情况。

  此次,在青海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又语重心长地说:“进入新时代,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的认识也要不断发展深化,我们就是要有生态的认识,要有全局的意识。”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这是贯穿“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逻辑主线。

  一个主题、一条主线——深刻回答着未来5年乃至15年的中国,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命题。

  如何紧扣主题?

  在青海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以大时空观为这篇大文章“解题”——

  从领域看:“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

  从地域看:“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

  从时域看:“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不仅解决认识论,做好“判断题”;更给出方法论,做好“实践题”——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把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部署落到实处”;

  “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

  如何紧扣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依然是从生态案例切入。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3月5日下午,在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提法令人眼前一亮。

  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

  来自巴彦淖尔的张晓兵代表介绍了近年来治理乌梁素海流域的做法:通过流域上游治沙、流域腹地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等措施,乌梁素海总体水质已稳定在五类,局部达到四类。

  “乌梁素海我作过多次批示。现在看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还要久久为功。”从一片湖泊放眼黄河“几”字形顶部的“塞上江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这个地方,有治理盐碱化耕地的问题,也有治沙的问题。怎么摆布?要做好顶层设计。”

  加一个“沙”字,是系统思维的体现,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发展理念的洞见——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必须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着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这是系统的理论体系,更是实践的理论体系。

  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现场,话题从镶嵌在草原上的“明珠”,又转到无边的林海。

  当了几十年林业工人的周义哲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个体职业角色随时代大潮的转变。

  “以前我们是‘砍树人’,最早我们工队每年冬天生产木材能装400节火车皮,现在丢掉斧锯,成了‘看树人’,同样也是在为国家作贡献。”周义哲告诉总书记,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他所在林区得到休养生息。据测算,2018年林区的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6159.74亿元。

  “你的这个身份转变,正是我们国家产业结构转变的一个缩影。”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地说,“你提到的这个生态总价值,就是绿色GDP的概念,说明生态本身就是价值。这里面不仅有林木本身的价值,还有绿肺效应,更能带来旅游、林下经济等。”

  从沙讲到林,从林讲到整个生态保护,从生态保护讲到产业结构调整,从产业结构调整谈到创新开放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抽丝剥茧、娓娓道来,深入浅出点透了新发展理念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早在2018年,第一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习近平总书记就为内蒙古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出良方,强调“不能只盯着‘羊、煤、土、气’,要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

  进入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了内蒙古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

  “你们的地理方位、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生态环境要求等方面都比较特殊,要注意扬长避短、培优增效,全力以赴把结构调过来、功能转过来、质量提上来。”

  “总而言之,这‘三新’,你们要结合自治区的实际,看看怎么体现出来、怎么贯彻落实下去。”

  把握主题主线,既有系统思维,也有重点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

  一个指标说明了问题。

  此次提请审议、审查、讨论的政府工作报告和规划纲要草案,将2021年GDP增长目标设定为6%以上;“十四五”经济增速指标设定为“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这在五年规划史上还是首次。

  个中缘由,在参加全国政协联组会时,习近平总书记一语道破:“去年是2.3%,今年我们定的是6%以上,实际上可以高于这个指标,但是我们留有余地,这样我们更能够把主要精力用在高质量发展方面。”

  瞄准“两高”目标——从高质量发展到高品质生活,一个事关国计,一个连着民生,共同指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全票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他曾这样讲明初衷:“选择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选举,表达了党中央对民族边疆地区的重视,体现党中央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

  3年过去了,内蒙古31个国家级贫困旗县、3681个贫困村已全部脱贫出列。

  再次来到“本团”,习近平总书记倍感欣慰:“内蒙古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可喜可贺。”

  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

  面对更加绚丽的乡村振兴长卷,习近平总书记如是擘画:“要着力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

  人们还记得,2016年8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班彦村,走进贫困户家中探访,同大家一同谋划易地搬迁后如何脱贫奔小康。

  这次在青海代表团审议现场,来自互助县的土族代表阿生青告诉习近平总书记,班彦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人均年收入已从5年前的2600元提升到11419元。

  习近平总书记如同亲人般详细询问:“村民们的电热炕是什么样的”“刺绣产业怎么助力脱贫”“酩馏酒怎么做成产业的”……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就是这么一点一滴汇流而成的。

  “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从高质量发展到高品质生活,一个事关国计,一个连着民生,无不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

  友谊宾馆聚英厅,华灯璀璨,气氛热烈。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