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readings}}

浏览量:{{readings}}

培养少年儿童科学素养之我见

2025年06月18日 15:32 来源:厦门日报

  ●沈维维

  应该说,少年儿童的科技活动不是以创作几件展品或普及一点科技知识为最终目标,而应以培养少年儿童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素养是一位科技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包括对科学的兴趣、能力、作风和情操。

  科学兴趣犹如良种,应早一点开始培植

  兴趣是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科学兴趣犹如播种在孩子们心灵的一颗良种,一个人的成长和他们以后的事业心,往往和他从小培养起来的某种兴趣有极大的关系。当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有了一定的知识后,兴趣就会逐步转化为坚定的志向,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如果立志是成长的大门,那么兴趣则是一个人成才的起点,而理想犹如前进中的灯塔,指引着人们最终通向成功。

  生活中有两类孩子:一类孩子不用家长老师多操心,能自觉抓紧时间学习。家长主要是帮助他们合理安排时间,在学习方法和思路上给予引导。另一类孩子是老师家长常常要花许多功夫要求其坐下来学习,但仍然学不进去,这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没有学习的兴趣。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教育科学研究。人的兴趣往往是在生机勃勃、生动形象、绚丽多姿的活动和实践的启示下发展起来的。中小学生精力充沛,求知欲强,好奇、好动,因此,参加各种科技活动,包括观察、实验、制作等等,都可以引起他们对科学和学习的强烈兴趣。

  培养学生的兴趣应尽量早一点,广一点,兴趣形成越早,它所起的作用就越大,产生的影响也越深。兴趣广泛,孩子们吸收的知识就更丰富。特别是在小学,兴趣不要过分集中,要引导学生参加多方面的课外活动,培养多方面兴趣。早期形成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少年儿童在不知不觉,在没有任何精神负担的情况下进入学习的大门,这样的学习可以使他们感到愉快,愉快的学习又加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培育学生创新精神

  一个科技工作者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但最基本的就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三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就表现为创新能力。

  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就是学生的知识面窄,样样都要有标准答案,特别是一些不适当的考试方法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课外科技活动课、兴趣小组培训,则主要是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个性在这些活动中也能得到较充分发展。创新性比较强的人,小时候常常是个性较强,对问题追根究底的。

  教育有如树根雕刻艺术,而不是像捏面人。老师应该敏锐地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不应该把所有学生放在一个“模子”里压成统一的型号。在科技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自己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启发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向袁隆平学习,重视道德情操的养成

  对于科学技术工作者来说,无论是探索科学的奥秘,还是掌握先进的工艺技术,都是一个十分严格、复杂、艰巨的劳动过程。科技活动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作风。这种好的作风犹如科学兴趣和能力一样,是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这方面,袁隆平教授给我们很多启迪。他曾说,“卓越人物的道德品质,对于青少年一代和历史整个进程来说,可能比单纯智力上的成就具有更大的意义”。袁隆平是一个伟大的水稻科学家,但他以科学的精神去考察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了高尚的道德观念,表现出高尚的道德行为。他说,“个人之所以成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支持着他的物质活动和精神生活。”他的结论是“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袁隆平活到91岁,逝世后不久就火化。他留下遗嘱不举行葬仪,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他的高等研究院办公室一定要让给别人用。正如他生前所说的:“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用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

  因此,在科技活动中,不仅要注意学生兴趣的发展、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科学品质、道德情操的养成。(作者单位:厦门双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