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readings}}

浏览量:{{readings}}

推动海洋文学发展 讲好厦门海洋故事

2025年06月18日 15:33 来源:厦门日报

  ●刘栋

  厦门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和源远流长的海洋文化,从明末郑成功以鼓浪屿为抗清基地,到近代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从悠扬的闽南渔歌传唱,到波澜壮阔的华侨下南洋史诗,海洋始终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文化印记,深刻塑造了厦门独特的城市品格。

  海洋文学作为海洋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铭刻着厦门的历史记忆,更生动诠释了厦门人开拓进取的精神气质,对厦门文化血脉的延续和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构建厦门海洋文化叙事体系

  厦门的海洋文化基因,深植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脉络与文化实践中。长期以来,厦门以独具的历史文化、海洋生态、民俗信仰等重要元素,构建具有辨识度的海洋文化叙事体系。

  在历史文化方面,疍民以海为田的生活传统、郑成功的海战史迹、鼓浪屿的琴岛文化、陈嘉庚的爱国传奇等历史文化记忆,均是厦门海洋文学独特的叙事资源。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及近代通商口岸,厦门长期承载着多元文化的碰撞,鼓浪屿申遗文本中记载的“国际社区”海洋交往史,为跨文化书写提供了丰富素材。在海洋生态方面,从1988年筼筜湖治理的“20字方针”到近年来实施“蓝色海湾”生态修复工程,厦门积极塑造了人海和谐共生的当代范式。鼓浪屿打造“近零碳景区”,通过全岛步行、污水100%处理、垃圾源头分类等举措,将生态理念融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凡此种种,为厦门海洋生态文学创作提供了历史与现实基础。

  此外,在民俗信仰方面,初九拜天公、中秋博饼、送王船非遗习俗等活态文化,保生大帝信俗、厦金宋江阵等体现海峡两岸共同文化基因的民俗活动,也以不同形态进入文本。

  由此可见,历史传承、生态保护与人文精神的多维融合,促进厦门海洋文化持续焕发出生命活力。

  推动厦门海洋文学高质量发展

  一直以来,海洋都是厦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海洋空间承载着厦门作家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对世界的无尽想象。

  近年来,在各级主管部门和作家们的共同努力下,厦门海洋文学创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精品力作。龚万莹的《岛屿的厝》叙述她在鼓浪屿的生活记忆,作品中的海洋既是渔民的生计场景,也承载着岛屿子民坚韧而诗意的生命哲学;刘岸的《子归城》借“海丝”港口城市的现代发展,与湮灭的陆上古城“子归城”形成文明延续性的隐喻,阐明陆海丝绸之路共同构成中华文明开放性特质的根基;李秋沅的《木棉·流年》《木棉·离歌》等作品以厦门鼓浪屿为地理核心,融合历史、地域文化与童年视角,形成独特的“岛屿叙事”风格;蔡怡琳的《大海捞“珍”》兼具科学和人文,不仅科普海洋生物、海中物产等自然知识,还延伸出人类的捕鱼史、沉船与考古、海上丝绸之路等人文历史,层层递进地阐述了海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徐小泓的《五月的天空》以独特的视角讲述海岛小女孩囡囡的成长经历,描绘了典型的海岛生活,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海洋文学的多彩;朱家麟的《吃海记》讲述了海洋生物与生境、渔法、渔人和品食者的故事;萧春雷的《海族列传:华夏海洋生物随笔》从古代典籍中挖掘点滴记载,结合现代生物学研究成果,为68种中国人熟悉的海洋生物“树碑立传”。这些作品的相继问世,持续丰富着厦门的海洋文学创作。

  开拓多维创新的发展路径

  推动厦门海洋文学的繁荣发展,需要在创作理念革新、实践路径拓展和文化视野提升等层面实现协同创新。

  第一,革新创作理念。厦门海洋文学要跳出陆地本位思维,摆脱“眺望式”的海洋书写。不仅仅限于将海洋设置为作品的景观背景或冒险场域,而是要将海洋作为文明对话的载体;不仅将海洋单纯视为审美对象,还要将海洋内化为作家的精神视野。唯其如此,方能实现审美经验与生存经验的统一,突破传统诗意表达的局限,深入挖掘海洋的深邃与壮阔特质,构建契合全球化语境的全新叙事体系。

  第二,体验式的创作实践。海洋文学创作应突破文本传承的局限,拓展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作家对海洋的认知不能只依赖于史料与传说,如果自身缺乏长期的海上生活体验,必然导致作品的细节失真,如对渔民的生存状态、远洋贸易、海洋探险等题材就会流于想象。因此,作家应深入海洋强国建设一线,从海洋经济、科技、生态等领域获取鲜活的创作素材。开展海洋田野调查,培养作家记录海洋生态、渔业劳作、航海技术的专业观察能力。这种实践方式有助于作家突破书斋式的创作惯性,在“脚沾海泥”的实践中重构海洋认知体系,同时保持对海洋文明特质的哲学思考,最终实现从“想象海洋”到“融入海洋”的质变。

  第三,主动回应时代命题。海洋文学创作不能机械复刻海洋民俗文化事项等文化符号,而是要尝试将其有效转化为探索人性困境的叙事载体。作家应突破“海岛+乡愁”的固化模式,与厦门现代化国际都市的发展脉搏同频共振,在文本中呈现智慧海洋、蓝色经济等当代议题。对内激活文化基因,如福建正在系统梳理的船政文化、南岛语族文化谱系;对外强化文明对话,依托“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拓展叙事格局,促使海洋文化真正成为观照现代人精神世界的镜鉴。

  第四,通过差异化叙事策略与地域文化基因的深度激活实现新突破。海洋文学创作应时刻注意作品中角色塑造与价值诉求趋同的问题。通过深入挖掘厦门特有的海洋文化精神,争取提炼出具有鲜明地域性的文化符号‌。还可以借鉴黄康俊的“咸水语法”创作范式,将疍民渔谚、侨批尺牍等语言遗产转化为叙事载体。破除同质化窠臼,形成区别于其他沿海地区的美学意象,建立兼具闽派特质与人类共通价值的海洋美学新范式。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