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专版 与百姓心手相连:陈嘉庚坚信共产党“能”

2021年06月21日 10:19 来源:厦门网-厦门日报

  ▲首场“理论圆桌”学习互动分享会现场。

  文/本报记者 黄伟伟

  图/本报记者 黄   嵘

  嘉宾精彩演讲,学生热烈提问,在交流互动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6月18日上午,我市首场“理论圆桌”学习互动分享会在集美大学思政课虚拟仿真中心举行。

  陈嘉庚先生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作为一位在海外和侨界享有盛誉的华侨实业家、工商界翘楚,是怎样和中国共产党相识、相知,最终坚定不移走到一起的?这是萦绕在许多年轻学子心头的问题。

  主旨演讲1

  从“不以为然”

  到“深信不疑”

  集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教研室副主任董立功,正在撰写一部有关陈嘉庚年谱的著作,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对嘉庚先生生平事迹非常熟悉,信手拈来。

  他说,从史料分析,嘉庚先生对中国共产党人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抱有好感,而是经历了几个阶段。

  1932年春,红军攻克漳州,向城内资本家派款。恰好有一家鞋店属陈嘉庚产业,鞋店老板躲起来了,红军只好打开门,拿走了相当于同比例派款价值的胶鞋,并留下收据。陈嘉庚事后在给集美学校校长叶渊的信件中表达了对共产党人“不以为然”。

  1938年,《南洋商报》编辑张楚琨送了一本《西行漫记》中文翻译本给陈嘉庚。张楚琨事后回忆,陈嘉庚应该是看过这本书。这本书动摇了陈嘉庚对中国共产党的负面印象,尽管他还是“将信将疑”,但动了想赴实地一探究竟的念头。

  1940年,陈嘉庚率南洋回国慰劳团回国视察,重庆官场“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现象令他大失所望。在延安,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到普通士兵群众,陈嘉庚都进行了广泛接触。这次考察使他对中国共产党有了全面的认识,切身感受到,国民党报纸上的谣言代替不了事实。

  董立功提到两处细节。陈嘉庚注意到,毛泽东窑洞里的十余只木椅,大小高矮不一,明显是捡漏来的。还有一次,一屋子人在听嘉庚先生讲南洋情况,一个勤务兵来晚了,就挤到毛泽东身边,毛泽东挪了挪身子,以便他坐得舒服一些。

  延安各界的革命乐观主义、艰苦奋斗精神,特别是中共的人民情怀,让陈嘉庚大为感动,他后来在《陈嘉庚言论集》中写道:“余观感之下,衷心无限兴奋,如拨云雾而见青天。”回到南洋后,他对当地华侨指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主旨演讲2

  从“情境感动”到“理念契合”

  ▲老师精彩演讲,听众听得入迷。

  集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原理教研室教师姚庐清是一位“海归”学者、师生亲昵称呼的“清清”老师,曾经在国外查阅过很多关于国共两党的珍贵历史资料。她将陈嘉庚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交往放在更为宽广的历史语境中审视。

  姚庐清进一步分析陈嘉庚思想转变的深层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重塑了陈嘉庚的政治记忆,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契合陈嘉庚对民族复兴领航人的期待。

  姚庐清说,延安之行以前,旧中国给陈嘉庚留下的政治记忆是灰色的。1940年在重庆,嘉庚先生看到国民党当局接待的奢靡浪费,看到达官显贵的颐指气使,即使是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派给嘉庚先生专用的汽车司机,每日还要5元茶钱。陈嘉庚感慨道:“如此足知重庆官员”。

  在延安,中国共产党的质朴廉洁,官民关系的水乳交融,还有上上下下饱满向上的精神状态,让陈嘉庚眼前一亮。中国共产党如此深刻的人民情怀重塑了嘉庚先生的政治记忆。

  在“情境感动”之外,更深层的是“理念契合”。嘉庚先生所期待的民族复兴领航人,首先要能够带领中华民族取得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救国方针,与他的爱国思想和抗日主张不谋而合。

  民族复兴,人民富强,是嘉庚先生毕生的愿望。嘉庚先生认为民族复兴领航人能彻底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挨打的局面,早日实现独立和富强。延安军民的精神风貌,让陈嘉庚先生看到了历史先贤所倡导的德治气象,他看到了一群人怀揣着和自己一样的理想信念,一起奋斗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这群人正是中国共产党人。陈嘉庚最终得出结论,“选择是明摆着的”。

  主旨演讲3

  启示:牢记初心使命 加强党的建设

  学生提问。

  集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嘉庚与爱国主义研究中心主任肖仕平认为,以“情境感动”和“理念契合”总结陈嘉庚对中国共产党态度转变的原因是恰当的。今天讲嘉庚先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转变,不只是为了讲一段史实,而是要学史明理,获得启示启发。

  肖仕平说,在思想上,陈嘉庚先生具有深切的家国期待,期待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在行动上,陈嘉庚先生试图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实现民族的振兴。

  陈嘉庚先生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关怀,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一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一天开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开始团结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理念契合”使得陈嘉庚先生选择和共产党站到一起。

  肖仕平认为,我们今天回望陈嘉庚先生和中国共产党情缘铸就的历程,探究陈嘉庚先生坚定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原因,一定要去深刻体会陈嘉庚先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那份执着信念,以及对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复兴领航人的高度信赖。

  肖仕平同时提醒大家注意,陈嘉庚先生博古通今,他也疑虑中国共产党是不是能永远保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本色,提出“若握着东南富庶市场”还能“为人民造福如延安之精神乎”的疑问。作为回应,我们必须永不脱离群众,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永远保持“为人民造福”的“延安精神”。

  肖仕平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这其实就是我们保持人民情怀的根本途径。作为党员干部,要敢于自我剖析,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永葆政治本色,不辜负陈嘉庚先生当年的期许,这才是我们今天学习这段历史要明白和明确的“理”。

  肖仕平

  董立功

  姚庐清

  分享会小结

  答好时代问卷

  弘扬嘉庚精神

  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王彦龙作了即兴总结发言。他说,今天的分享会,既是历史之旅,也是信仰之旅。历史总是在细节处点出问题的本质。勤务兵挤到毛主席身边同坐一条板凳,领袖和人民如此“零距离”,人民当然支持这样的政党领袖。

  通过讲故事方式学党史,不是单纯为讲故事,而是通过故事更加明理,这个“理”,就是“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要想始终保持人民情怀,只有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才能永远担当起人民对我们的期待,才能不断答好时代问卷。

  王彦龙说,习近平同志曾经赞扬厦门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很多精神,嘉庚精神就是其中之一。我们要将之纳入我们党的历史的精神谱系当中,进一步弘扬嘉庚精神,这同样是今天分享会大家应该领会的一个要点。

  【名片】

  集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始于1985年集美师范专科学校创办的政教系,2017年正式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是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硕士培养单位,是厦门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作中心主任单位、“福建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福建省马克思主义学院“1+N”建设引航计划集大组团负责单位。现有专任教师54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44%,已形成一支师资结构合理、教学能力突出、科研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推出一批影响广泛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培养一批理论扎实、能力突出的研究生。面向未来,学院将牢牢把握学科使命,培养更多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坚定理想信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

  【名词】

  “理论圆桌”

  学习互动分享会

  “理论圆桌”学习互动分享会,是厦门日报社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从单纯纸上宣传转为走进现场,以交流互动方式,紧扣时政热点,结合市情实际,搭建深入生动宣传党的理论的新平台,也是新闻人践行“四力”推动党报创新走深走实走心的新尝试。

  【提问互动】

  延安整风与从严治党的关系

  集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生张勇利:肖老师,通过学习党史,我知道延安进行过整风运动,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这两者有何区别和联系呢?

  肖仕平:延安整风是一场思想教育运动,“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对党提出政治、组织、思想和作风建设的具体要求。简单说,前者主要任务是整顿党风,后者着眼于新时代党的建设,两者都说明了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重要工作。

  南侨慰劳团是怎么组织的?

  集大学科教学(思政)研究生曾文苑:最近我正在上有关嘉庚精神的课程,了解到南侨慰劳团,请问这个团是到重庆之前就组织好的吗?这个团在历史上发挥过哪些作用?

  姚庐清:南侨慰劳团组团的过程,首先是由嘉庚先生发起,他于1939年12月在《南洋商报》刊登启事,还特意附加章程:代表须通晓国语及略识中文、须不染鸦片及无他不良嗜好、每人自备旅费等等。同时,代表团也承诺,如意外丧生,将供给家属新加坡币3000元。团内各位成员均是各自到重庆,在重庆集合落地成团。南侨慰劳团的作用和目的是希望能组织筹赈会派代表回国慰问抗日军民,考察战场情况,同时也将祖国的抗战形势报告给南洋侨胞以鼓舞他们的抗日热情。

  什么叫“摩擦饭”?

  集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生杨慧霞:董老师,您提到陈嘉庚在延安看到了“十个没有”,其中第九条是“没有人吃摩擦饭”,请问什么叫“摩擦饭”?

  董立功:国共合作抗日期间,故意向共产党抗日根据地发动进攻,挑起摩擦的国民党右派,就被称为吃“摩擦饭”的人。中国共产党对此进行了坚决斗争,有力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本报记者 陈 冬 整理)

  【听众感言】

  做有心的学史者

  郑铭(集大诚毅学院思政教研部教师):听了几位老师的讲解,我对陈嘉庚先生如何从一名民族资本家转变政治立场,成为与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朋友有了更深的理解。陈嘉庚先生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他的一生当中有过三次重要的政治抉择,最后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他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能”。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使其历经重重磨难,被历史和人民所选择。学史贵在有心,心入了史,历史就活起来了。作为一线思政教师我们要做有心的学史者,把我们本校文化与“四史”有机地融入思政课堂和实践环节。

  主题鲜明 形式新颖

  苏晓纯(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此次“理论圆桌”学习互动分享会从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与中国共产党的情缘铸就过程及其对新时代的启示来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个深刻论题。分享会主题鲜明、形式新颖,通过陈嘉庚对中国共产党从误解到理解再到全力支持的转变历程,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理想信念和人民情怀的强大感召力,也从侧面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论题给出了历史和现实的回答。

  融情忆史 引人入胜

  陈历(厦门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融情忆史,走新更走心。这是本次分享会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三位主讲人围坐圆桌漫谈,娓娓道来,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融情忆史带来了引人入胜,让人不由自主地被深深吸引。在大量翔实史料的回顾中,我们看到睿智的嘉庚先生在当年回国慰劳视察之行时用实地调研洞察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共产党的精神品质契合陈嘉庚对民族复兴领航人的期待,这样的人民情怀和精神品质值得我们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