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专版 以“四史”教育为抓手 加快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2021年10月17日 20:19 来源:厦门网-厦门日报

  ●黄昊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修课程。“四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中小学思政课在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上具有内在一致性,以“四史”教育为抓手,加快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加快厦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以“四史”教育为抓手,深挖厦门“六种精神”,把青少年群体作为特区党史和发展史的突出受众,增强学生群体续写厦门发展故事的使命担当。

  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经线:

  纵向延伸

  1.把握“四史”教育规律,坚持思政课整体性和阶段性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尊重学生成长发展的客观规律,按不同学段和学制系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要考虑到不同学段学生群体的认知差异和对思政课的层次需要,小学生群体的思想认知处于启蒙阶段,通过挖掘讲述“四史”中的厦门典型红色故事,从情感上激发他们对思政课的兴趣。中学阶段的思政教育则可以挖掘“四史”中有关厦门解放史和特区建设史的图文史料,史主论辅。“四史”教育是高中阶段思政课不可或缺的内容,此阶段可以系统梳理厦门党史、解放史、特区经济建设史和特区发展史的内容,同时在“四史”教育中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经济社会原因。大学阶段的思政课要重点围绕“四史”教育开展,与学生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掌握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方法论原则。

  2.以“四史”教育为主线搭建思政课共享合作平台。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充分依托厦门市各大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各中小学教师工作坊,搭建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对话合作平台,组建思政课教师团队联盟,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设计,减轻重复化内容对学生的压力。厦门市各大中小学可以借助“四史”教育,定期联合开展学习交流活动。高校思政课教师定期到中小学指导交流,改变大中小学思政课“各自为战”的局面。

  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纬线:

  横向协同

  1.以“四史”教育为桥梁衔接其他课程思想政治资源,扩大思政课覆盖面。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忽略了思政课之外的其他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四史”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的“专属”,其他专业课程也包含了丰富的“四史”资源。思政课之外的专业课具有隐性育人的特点,如中学语文课、历史课中包含着关于党和国家发展历史的内容,高校人文社科类学生的专业课程也包含着众多的“四史”知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是要用一个整体的视角去审视和把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四史”教育贯穿于大中小学思政课全过程,是整合利用其他课程思想政治资源的桥梁和纽带。

  2.依托“四史”教育,培育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多元主体。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在于实施主体。学校承担着教育学生的重任,从部门职责划分来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主体不仅局限于教学部门,其他如组织部门、行政部门、后勤部门都应该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责任。从思政课教师专业程度划分来看,除了承担显性育人职责的专职思政课教师外,隐性育人的专业课教师也应该履行好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除学校之外,家庭和社会也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可以通过“家庭学四史”的亲子活动形式,培养子女爱党爱国的家国情怀。

  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性视角:

  系统推进

  1.加强党的领导,完善顶层设计。地区各级党委要重视本地区思政课建设,要把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上工作议程,在整体上对本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行科学设计和系统布局,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格局和待遇保障上加大政策倾斜力度。要以“四史”教育为抓手,树立“大思政”教学改革理念,形成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科技支撑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格局。充分利用本地区高校资源,依托“四史”教育这一载体,打造校地党建共同体,坚持党建引领,着力塑造本地区思政课教学品牌,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本地区学校党建、教育教学和意识形态整个过程。

  2.强化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是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有力传播者。“四史”教育要发挥铸魂育人的显著效果,就必须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堂,而思政课教师队伍作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堂的重要力量,其专业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质量和效果,因此要抓住“四史”教育这一契机,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四史”教育意识和教学能力,同时要以思政课学科建设为依托,建设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本文系该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