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务状况是重要评判标准。《厦门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方案》提出到2025年“建成一批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智慧便捷、规范有序、服务优质、商居和谐的城市便民生活圈”;《厦门“一二三”战略规划》明确“厦门市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的五年近期工作目标。在实地开展调查研究,摸清现状发展的基础上,基于生活圈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配置,有助于围绕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提升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把握优势 补齐短板
区域资源禀赋是具有一定客观性的,必须进行辩证认识。厦门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具有比较优势,也有相对短板。因此基于生活圈建设视角优化厦门市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配置,首先就需要把握厦门自身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的存量优势与类型优势,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优势组团的形成、提高优势吸引力与影响力。同时,更应该把补齐生活圈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短板作为解决均等化发展水平不足、存在发展差距等问题的重要抓手。
区分差异 满足需求
从城市规划的未来方向来看,厦门不同城市社区所处的不同区域位置具有不同发展目标。
为了向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就需要在生活圈前期定位及后期建造过程中,尽可能兼顾城市规划目标与区域发展定位,兼顾不同年龄与生理层次人群需求,特别是要更广泛地惠及具有特殊身心状况和需求的“一老一小”群体,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安全和便利。有效引导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切实减轻厦门中青年群体的后顾之忧,提高社区居民生活品质。
加强建设 以建促优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已然进入“优质提升”新发展阶段,区域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有效配置不再是局部规划问题,必须统筹考虑、协同推进,而生活圈建设就是实现资源配资“弯道超车”的契机。
在持续加强厦门生活圈建设的过程中,不但要做到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更要注重精细化管理、长期化运营、全面化打造。依据需求评估与小区实际,稳扎稳打建设各类生活圈,在建设中完成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配置的统筹性、整体性、全面性、科学性目标。
凝心聚力 多方合作
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区基层的引领作用,尤其发挥好党的引领力、组织力和凝聚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的共建共治共享良好局面,更好地联系群众、发动群众和服务群众。在生活圈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是保障居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应由公共部门承担优化配置供给数量和质量的主要责任,同时引导经营主体和公益性社会机构进行多方面的共同合作与补充供给。
共建共享 优化机制
提升生活圈建设,要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建构并完善四个“制”。共议制:社区居民共同商议决定建什么、怎么建;积极响应群众需求,提高满意程度。共建制:统筹部门、县区、社会、市场各方协调参与;引导多部门项目资金与社会资源投入共建。共享制: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共同管理,同享优质服务;面对群众、围绕群众、投向群众、用于群众。圈长制:区、街道、社区分级管理、合力推进;构建由分管区政府领导、分包街道领导、分包社区干部、社区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多级圈长制。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