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陈嘉庚海洋教育理念的三重维度

2024年07月01日 15:38 来源:厦门日报
张劲松 张凯玲

  今年是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陈嘉庚开辟的海洋教育是其教育报国的重要方面,于今仍有研究价值和启示意义。

  一百多年前,陈嘉庚在厦门集美创业办水产、航海教育,形成了视野超前、内涵丰富的海洋教育理念。陈嘉庚海洋教育理念围绕着“国家-社会-个体”三个维度,形成了“民族振兴-产业应用-实践育人”的整体逻辑。这些具有远见卓识的崭新理念将个体成长、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紧密结合起来,为以教育、科技、人才推动强国建设进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海洋教育是民族振兴

  的基础性工程

  梁启超曾将人类文明划分为河流文明、内海文明和大洋文明时代。大洋文明时代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在全世界殖民扩张、掠夺,进而率先开启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帝国主义从海上入侵造成近代中国的积贫羸弱。中国是陆海兼备的地区性涉海大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生物、矿产、空间等资源。然而,在陈嘉庚看来,当时的海洋事业“唯科学不讲,百业落后,渔权丧失,渔利废弃”。地理条件和资源利用现状要求我国兴办海洋教育、发展海洋事业。

  从全球竞争态势看,海洋成为西方大国进行全球贸易、控制殖民地、维持全球霸权的重要通道,海权是大国战略竞争的焦点和重心。海权通常包括一个国家的海上航行与贸易、海上资源开发与利用、海军实力等方面的综合实力。陈嘉庚往返祖国与南洋的途中,目睹“船舶川行如织、但航权均操洋人掌握”。因此,陈嘉庚萌生了“开拓海洋、力挽海权”的强烈愿望。1920年2月,陈嘉庚在集美学校创办水产科,1925年增设航海科。集美学校的水产、航海教育以培养海洋专业人才为己任,是当时继吴淞商船学校、江苏省立水产学校(通称“吴淞水产学校”)之后国内最重要的水产航海学校之一。即便在南洋地区倡办海洋教育,陈嘉庚依然以实现祖国海利为念。1938年12月,由陈嘉庚倡议、福建会馆举办的南洋华侨水产航海学校正式招生。

  航海技术、水产养殖、海洋工程等涉海专业是目前海洋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百年来的建设和积累,集美学校在水产养殖、船舶与海洋工程、航海技术等海洋类专业和学科上成为我国东南地区重要的科研基地和人才摇篮。陈嘉庚海洋教育实践力图兴航运、挽海权、增渔利,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留下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是以海洋事业促进国家富强的初步试验,是以教育、科技、人才支撑民族振兴的先行探索。

  海洋教育与发展实业

  相辅相成

  在陈嘉庚创办的教育体系中,教育与实业相互依赖、相辅相成。一方面,陈嘉庚在航运业经营实践,以及对家乡产业发展的思考和探索,是促使其创办海洋教育的重要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航运业萎缩导致陈嘉庚的黄梨厂和米厂销售下降、库存剧增。陈嘉庚先租用四条船用于运送稻谷供应米厂,后又斥资购买东丰号和谦泰号,开始涉足国际航运业。经营航运业的成功实践使他对航海技术、航运人才的培养有着直观经验和初步思考。此外,为了充分利用闽南地区丰富的海洋资源,陈嘉庚于1912年在集美创办制蚝厂,研制和生产生蚝罐头。1957年至1960年,他在集美杏林湾兴建海潮试验发电站,尝试利用潮力发电。虽然制蚝厂和发电站均未能成功投产运营,但这些尝试或推动海洋教育的创办,或体现了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是陈嘉庚对海洋食品生产、海洋资源利用等海洋经济的开拓尝试与创新实践。

  另一方面,陈嘉庚的海洋教育实践提倡教育与实业、教学与生产的深度结合。他认为“盖商战也,而学战已寓其中焉”。为了让学生在航行实践和渔业生产中掌握专业知识、提升操作技能,同时考虑到海洋类学生的就业难题,当时水产航海学校同时开办渔具工厂、轮机工厂、海淡水养殖、渔业捕捞等经营活动。1926年,陈嘉庚“念该生等恐乏出路,特向法国购捞鱼轮船一艘”。这艘结合渔业捕捞和教学实习的“集美二号”载重274吨,是中国第一艘拖网渔轮,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渔轮。这艘渔轮每次来回数天可以捕鱼几千公斤,一年的捕鱼收入用于支付学校费用后尚有节余。在教学实践中融入生产活动,在生产活动中推进专业训练和能力提升,这不仅是陈嘉庚海洋教育实践的核心理念,也是其经营哲学和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陈嘉庚在东南亚开办橡胶制造厂,“如师范学校之训练学生,俾将来回国可以发展胶业”。橡胶厂如学校,培养了后来驰骋东南亚的巨商如李光前、陈六使等,他们既是工厂这一“大学校”的伙计,也是学校这一“大工厂”的学生。

  沿海省份的区位优势和社会现状是陈嘉庚兴办海洋教育的客观基础,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陈嘉庚的海洋教育实践推动了当地水产养殖、海洋捕捞、港口与海运等产业的发展,促使闽南地区面海而兴、向海图强,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提供了科技和人才支撑。

  海洋教育

  重在技能训练与专业实习

  重视教学实践和技能训练是陈嘉庚海洋教育实践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海洋人才的必由之路。水产航海学校注重理论学习与海上专业训练、海洋渔业生产相结合,培养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航海、水产教育约有三分之一的学时为技能训练和专业实习,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实习既包括课内技能训练、假期专业实践、专业见习,也包括毕业实习和生产实习。陈嘉庚要求学习航海技术的学生必须谙熟“渔航管理制度,养成海上生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在三年期间必须有一学期为航海渔捞实习。1925年,水产航海二组师生驾驶“集美一号”前往苏浙沪沿海实习,21名师生在船上进行航海船艺、驾驶、轮机等技能操作。这艘31吨小型汽油发动机船历经5个月,航程2000多海里,最终抵达上海。这一海洋教育的创举轰动社会各界,“片舟渡重洋,赞美不止”。

  其次,在实验设备、训练场所的建设上,陈嘉庚理念超前、力求完备。1924年由学校自行设计、建造的“集美一号”下水,1926年从法国购置拖网渔轮“集美二号”,1929年从新加坡购买“集美三号”“集美四号”。为了方便学生操艇练习和采集海上标本,学校先后建造了“郑和号”“祖逖号”“海鸥号”等多艘船艇……此外,为了提供船舶停靠,学校在集美龙王宫前建设一座码头。当时的集美水产航海学校具备仪器先进、体系健全的教学设备,拥有当时国内较为先进的综合训练基地和生产实习船队,奠定了集美乃至厦门发展海洋学科和海洋教育的重要基础。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才、服务国家,陈嘉庚创办海洋教育的动机即在于“造就渔业航业中坚人才,以此内利民生,外振国权”。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的教育理念蕴含着“国家-社会-个体”的三维结构,它培养学生在搏击大海的实战中掌握核心技能、练就过硬本能,为社会生产和产业振兴贡献力量,最终推动经济发展和国家富强。陈嘉庚海洋教育理念及其实践在当时率先开辟了一条以海洋事业推动民族振兴的教育报国之路。

  (作者分别系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嘉庚研究院院长,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为福建省社科后期资助项目FJ2022XZHQB48成果,本版编发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