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创新驱动 建设“数字厦门”

2024年08月21日 11:01 来源:厦门日报
林春培 叶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贯彻全会精神,就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形成面向未来的创新型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

  接下来,厦门应继续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快“数字厦门”建设,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当前,厦门工业投资快速回暖,新能源产业如锂电池制造业增势强劲,服务业和消费市场保持增长。结合厦门现实基础和发展态势,笔者围绕激活城市内生发展动力这一问题,从进一步加速数字经济发展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谈谈思路建议。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提升城市产业能级

  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为持续推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数字孪生城市,以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拓展城市产业发展空间。《厦门市加快“城市大脑”建设促进政府数字化改革行动方案(2022-2025年)》指出,厦门将全面推进“城市大脑”中枢建设,以数字化改革驱动政府职能转变为主线,以政务流程优化和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在“政务服务、市域社会治理、政务办公以及城市运行”等方面设计并形成若干个具有厦门特色的“多跨协同”融合应用场景,统筹推进相关行业和领域政务应用系统集约建设、互联互通、协同联动。可依托厦门鲲鹏超算中心和厦门数字工业计算中心建设,创新试点运营,逐步释放数字孪生城市的服务能级,促进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智能化和科学化同时,构建虚实融合的城市级创新平台,赋能城市产业发展模式变革创新,打开城市产业通往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大门。

  二是加快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加强数据汇聚治理、共享开放和高效流通,推进数据要素作为第五生产要素有序循环和价值化治理。《2023年数字厦门工作要点》以持续深化数字化改革与发展为主线,以激发数据要素价值为根本动力,旨在加快构建共建、共享、共治的数字社会和数字生态。为实现这一目标,《厦门市一体化公共数据体系建设方案(试行)》进一步提出,厦门将加快推进全市一体化公共数据体系建设,加强公共数据汇聚融合、共享应用和开放开发,促进数据要素高效流通。可依托厦门数字人民币应用试点和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大力推进数字服务产业龙头企业总部建设,打造数字服务产业链“链脑”和“链主”,促进数字服务经济蓬勃发展,加强数字产业化落地。

  三是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构建大数据驱动的现代产业生态体系。《厦门市加快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5年)》强调,要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以数字中国、数字福建、数字厦门建设需求为导向,以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持续提升数字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优先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区。为此,《2024年数字厦门工作要点》在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赋能数字营商环境优化、赋能数字产业协同发展、赋能改革创新试点工作等四大方面进一步提出31项措施,加快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可依托厦门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和中国(厦门)智能视听产业基地,以数字技术创新,加强产业数字化,推进厦门支柱产业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布局。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是加强自主创新,提速城市“产业核”创新能力建设,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厦门市加快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5年)》明确指出,厦门市将通过支持关键技术攻关、推进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推动重点产业做强做大等一系列举措,紧密关联并助力厦门产业核的构建与提升。《厦门市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厦门将通过支持储能电池、储能系统部件、氢储能设备及材料等领域的发展,直接推动厦门新能源产业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使其稳固成为产业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依托厦门科学城的重要科技创新载体,联合嘉庚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加强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和高价值专利组合的培育、创造和转化,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承载区和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发挥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海洋等厦门优势特色领域高端科技人才和前沿技术的汇聚、策源和辐射功能。

  二是加强协同创新,提速城市“产业流”创新能力建设,拓展城市创新合作空间。要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界定产业功能区范围,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空间载体,促进产业集聚节约发展,形成合理的产业流动和资源配置,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可鼓励创新要素“近远结合”跨地区、跨领域流动,着力构建多要素联动、多主体协同的创新模式。近则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措施,促进创新要素在协同和融通的过程中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远则在北京、上海、武汉、绵阳等区域布局持续打造“创新飞地”,强化“研发机构+孵化器+专业园区+创新飞地”产业孵化培育体系和创新联合体建设,形成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创新生态。

  三是加强开放创新,提速城市“产业源”创新能力建设,提升产业创新“双循环”功能。厦门近年来陆续发布如《关于进一步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若干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规定》《“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涵盖了数字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多个方面,为厦门市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推动政策落实,可依托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国家改革试点契机,加强世界级一流企业引入和培育,并以此为中心链接全球创新网络和全球创新资源。推进厦门自贸片区释放创新开放引力,延伸拓展投洽会等服务全球发展的公共平台功能,打造全球化的双向开放式创新公共平台,建设面向国内外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鼓励高水平“引进来”与全方位“走出去”。通过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制定和实施,厦门从产业核的构建和提升、产业流的促进和优化、产业源的激发和培育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分别为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厦门市同安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滨城中队中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