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医科” 人才培养模式

2024年09月09日 10:33 来源:厦门日报

陈历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医疗行业,推动了精准医疗的发展。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生物技术等为突破口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影响着医疗领域,也深刻塑造着高校医学教育新形态。“新医科”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新医科是“新兴智能医学”的简称。厦门医学院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医学+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

  创新教学体系

  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育人先强师,师资水平是决定育才质量的关键。从学校层面看,需要制定与新医科教育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新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培养新医科教育师资队伍。

  一是整合多学科师资,组建创新型交叉学科教学团队。不断优化教学团队,锻造具有跨学科、跨领域特色的复合型、创新型教学团队,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跨学科合作,为推进新医科人才培养提供师资支撑。二是加强与新医科专业教学资源相匹配的教学资源建设。依托创新型交叉学科教学团队和实践教学基地,拓展新医科相关教学资源,促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等深度融合;鼓励教师关注交叉学科问题,推动学术和教学研究。

  加强自主学习

  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满足社会发展新需求,顺应学科交叉融合新趋势,医学人才的教育培养体系,要从过去专业知识导向转为综合能力导向,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一是秉持“医学+X”理念,加强复合型学习。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化工具,在校开展高仿真临床情景模拟学习,积极搭建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以大健康、大卫生理念为引领,紧密对接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新业态,以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为载体,促进医工、医理、医文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多学科背景的应用型医学人才。二是主动融入“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实践学习体系。依托附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研究中心等教学基地,提升学生的临床和科研实践能力。三是深入推进医教协同、产学融合,逐步加大开放办学力度。构建由地方政府、学校、医疗行业和医药企业的“四方协同”模式,以需求牵引推动医学科研联合,开展合作研究、合作开发课程、合作就业等,集中多方力量攻关重要问题。

  注重价值引领

  发挥思政课特色优势

  德厚立人、术湛立业。时代在变,技术在变,但初心不渝、医者仁心不变。在思政课、专业课两个课堂上,坚持德医交融,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开展有温度的职业素养教育。用足地方思政课特色资源,提升学生心灵境界。

  一是将林巧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林巧稚是我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开拓者、厦门人民的好女儿。在我国现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林巧稚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人道主义精神、科学探索精神和忘我的献身精神的统一,是对医学生开展职业精神教育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科书。厦门医学院作为医学类本科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传承、弘扬林巧稚精神,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二是弘扬“爱国爱乡、倾资兴学”的嘉庚精神。用嘉庚精神点亮医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怀,引导新时代医学生胸怀“国之大者”,弘扬嘉庚精神;坚持服务地方,以更精湛的医术和更高尚的医德,投身于健康厦门建设。三是以“中华瑰宝 魅力中医”为主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举办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让医学生感受闽南医德仁心、术湛济人的故事,普及养生祛病、治未病的中医智慧,推动非遗项目“闽南青草药”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

  (作者系厦门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福建省“我为福建献良策”统一战线专项项目【项目批准号为JAT22121】本版编发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