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文科”数智融合发展之路

2024年09月09日 10:33 来源:厦门日报

  ●黄海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这为我们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推进新文科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在此背景下,哲学社会科学须与时俱进,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发展,建设形成交叉学科、交叉融合学科及交叉专业的新文科。高校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通过理念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为文科发展提供跨学科的方法、思维和范式,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对文科人才的需求。

  着眼理念创新 拓宽新文科教育视野

  新文科理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传统文科建设思路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总结与理念升华。新文科之“新”不仅是新旧、新老的“新”,更是创新的“新”。换言之,不仅是形容词的“新”,更是动词的“新”。唯如此理解,方能把握“新文科”的本质和核心要义。深刻理解新文科的核心要义要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入手,从广义层面上看,新文科建设是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以文科的融合性、时代性、中国化和国际化引领人文社科新发展,服务现代化新目标;从狭义层面上看,新文科建设是将新技术融入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培养跨学科、综合型、应用型人才。在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上,就是要通过学科重组和文理交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文科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学科能力。

  新文科建设担负着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推动文科教育融合发展等重大使命,也承担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主动服务国家软实力提升等时代任务。基于此,新文科理念不仅注重学术性和知识性,还需强调价值性和思想性,以此实现人与技术的“和解”,找回人类的“意义世界”和“价值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文科的着力点必须从探讨人文社科所涉对象的规律性,转向对社会价值观的重塑;必须注重揭示理性背后的正当性和正义性,弘扬知性美德和善意,为理工科乃至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思想指引与价值选择,才能更好地用中国理论、中国范式、中国标准、中国自信讲好中国好故事,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多元化人才。

  着眼模式创新 打造新文科教育体系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尤其是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对高等文科教育带来极大的冲击和挑战,迫切需要高等文科教育拥抱新技术、探索新变革,加快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

  深入推进新文科教育体系,一方面,要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出发,加快推动教材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等的文科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全面提升文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服务力和贡献力。要创造具有中国特色、阐释中国问题、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理论,讲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奇迹背后的原理、道理、学理、哲理、法理和事理,打造系统完善、层级明确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教育体系。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促进文科教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向“能力塑造”转变,强化学生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加快推动高等文科教育“脱虚向实”。要以数字技术赋能文科人才培养,探索数字时代人才培养新机制、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径,全面提升文科学生数字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

  着眼融合发展 拓展新文科教育领域

  从新文科的内涵上看,跨学科是新文科教育的核心要义,文理交叉是新文科的最大特点。在方法论上,从传统的人文社科方法转向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特别是要运用算法,将文科的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统一,开发建设一批文理工交叉融合的跨学科课程是新文科建设内涵式发展和人才培养提质增效的重要依托。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化,应对新变化、解决复杂问题亟须跨学科专业的整合,融合发展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这里的融合发展应当包括三方面:一是新文科建设需要内部各学科门类之间的融合。文史哲、经管法、艺术学与教育学等八个学科门类,面对今天的社会需求,任何单一的专业供给都已经不能满足,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多学科多专业协同攻关的特点。二是新文科建设需要促进新文科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之间的融合。当前很多社会问题、产业问题需要通过协同创新才能予以解决,因此要有更大跨度的融合。这一点突出体现在了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之中。三是新文科建设需要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进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数字经济催生了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我国产业的规模和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革。经济学、管理学门类的研究对象、研究边界和研究方法也要随之变革发展,本科专业建设也必须通过产教融合汲取养分,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才能在学理层面和实践层面进一步发展。

  (作者系集美大学文化与法律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