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

2025年01月08日 14:13 来源:厦门日报

  ●徐祥清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胸怀“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是中国经济在新的历史阶段下“育新机、开新局”的重要战略部署。主动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国家战略,厦门要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巩固提升外循环层级,创新增强内循环动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在厦门对接联通、相互促进,吸引资源要素在厦门汇聚整合、高效配置,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为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出厦门经济特区的独特贡献。

  创新驱动 不断提高供给质量

  一是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聚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企业千亿研发投入引领计划,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并按照国家规定予以加计扣除。建立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体系,引导企业加强研发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成立联合实验室,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企业加快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加快建设厦门科学城。设立厦门科学城管委会,集群化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效益成果孵化转化载体,引育高层次创新团队,打造厦门原始创新策源地、创新要素集聚地、未来产业培育地。争创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高标准建设嘉庚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支持实施海洋负排放(ONCE)国际大科学计划。策划建设科学城顶尖科学家创新中心。加快可靠性实验室、转化医学研究促进中心等建设,推动全国新技术新产品交易评估中心落地厦门。三是全面加强科技创新制度供给。挖掘遴选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建立常态化跟踪对接机制,引导、策划和服务前沿科研成果在厦转化、孵化。健全科技项目经费“包干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动权。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厦门)示范基地、中国技术交易所厦门海丝科创服务中心建设,打造全国性技术交易平台。加大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撬动社会资本投向种子期、天使期企业。四是着力打造区域人才高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升级“群鹭兴厦”人才工程,推进国际化引才育才,打造海峡两岸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高地。围绕厦门重点产业领域,加大首席科学家引进力度。大力支持发展“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等新型研发形态,引进培育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吸引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来厦干事创业。

  转型升级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围绕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集群。推动机械装备产业集群发展,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制造业绿色化转型。二是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提升信息、商贸物流、金融、会计、法务等产业能级,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影视、旅游、医疗、体育等高品质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三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做大做强生物医药、新型功能材料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围绕锂离子电池、智能电网、光伏、新型储能等领域,打造上下游集聚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格局。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培育第三代半导体、氢能与储能、基因与生物技术、未来网络、前沿战略材料、深海空天开发等未来产业。四是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参照世界银行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估指标体系,对标新加坡和深圳,提升办理建筑许可、纳税、跨境贸易和获得信贷等短板弱项,委托第三方评估,滚动形成问题清单和任务清单,以评促改持续优化一流营商环境。

  畅通循环 建立现代流通体系

  一是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塑造竞争优势。以翔安机场运营为契机,扩大市场的容量,提升航空枢纽效能,争取翔安机场提升为国际航空枢纽。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对外磋商包括第五航权在内的航权分配工作,积极拓展加密国际洲际航线,完善中转功能,获得国家更多更优质的航权和时刻资源支持。二是推动港口高质量发展,强化底层优势。优化东渡、海沧港区功能布局,加快建设翔安港区集装箱泊位,强化集装箱国际干线港主导功能,实现连片化、专业化、集约化运营。加快港口产业集聚发展,拓展航线扩大腹地,建设绿色智慧口岸。三是深度融入国家高铁网络,提升综合优势。推进渝长厦高铁、昌厦高铁、兴泉铁路厦门支线、厦门东站(翔安)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运营,构建高效畅通的高铁网络。推动干线铁路、市域(郊)铁路、城际、城市轨道“四网融合”,建设高效便捷的轨道上城市。四是发展多式联运体系,打造发展优势。大力发展海铁联运等多种联运方式,鼓励公转铁、公转水,构建全程化、标准化、可视化物流服务链条。疏通海铁通道,推进陆地港建设,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主体,实现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构建海陆空联运、内外联动、双向互济的物流服务网络。

  (作者系市委改革办副主任、高级经济师,本版刊发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