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玲 王沅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新时代,厦门应如何立足本地,继承和发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赋予地方文化新的时代意义,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值得深思的重要课题。
深挖文化根脉 续写历史新篇
厦门拥有丰富的闽南文化、海洋文化和华侨文化资源,这些都能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动力。然而,部分传统文化项目尚未得到系统挖掘和创新性展示,整理与呈现方式有待提升,特别是一些传统民俗和非遗项目,还有更加深度融入当代文化生活的空间,增加对当代社会的吸引力。“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深入挖掘和梳理地方文化资源,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基础。
在传统手段之外,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对厦门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数字化整理,建立多维度的文化数据库,为文化创意设计、影视制作等产业提供丰富的素材。例如,可以通过3D建模技术复原厦门历史上的各个“高光”场景,结合虚拟现实(VR)技术,打造更多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让传统文化在数字世界中焕发新生机。
创新传播方式 焕发文化活力
在信息化时代,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至关重要。当前,厦门的文化推广形式较多集中于旅游营销和短期宣传,需要更多与文化创意产业和新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和长线产品。以对鼓浪屿的宣传为例,鼓浪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内涵丰富,但目前宣传重点多集中于历史建筑,对其文化内涵以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深层联系挖掘不足。对此,应打造类似“数字鼓浪屿”项目,通过在虚拟游览中加入更多历史和人文内容,让全球游客足不出户即可体验鼓浪屿的文化魅力。同时,也可以通过数字技术为解决现实中过度商业化、居民和游客关系等矛盾问题提供探索路径。
发挥区位优势 深化文化交流
厦门与东南亚在地理和文化上有着天然的联系,共同的闽南文化和华侨文化为互相交流提供了坚实基础。厦门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打造文化交流新平台。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线上展览等形式,促进文化互动。另一方面,鼓励青年一代共同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增进彼此的认同感。在新时代,厦门可以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举办更多国际化文化论坛、展览和文创大赛,吸引更多文化创意团队参与合作,扩大中华文化、闽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构建长效机制 保障文化传承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长效机制的保障。厦门应不断完善中长期文化发展规划,将文化建设更好纳入城市整体发展战略。在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历史文化街区和非遗项目的保护与活化、鼓励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既懂文化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等方面,推出更大力度改革创新举措;同时,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我们更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创新传播方式、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加强与相关地区文化交流,奋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不断谱写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厦门篇章”。
(陈玲,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沅芷,厦门大学哲学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