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陈英涛
青年人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也是推动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当前阻碍我国青年人才成长成才,制约创新动能释放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比如,青年科技人才仍面临成长通道窄、评价机制尚不完善、生活压力大等现实问题。全会提出,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
全会集中从五个方面进行“赋权”,充分释放科技人才的价值:一是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二是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三是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四是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以创新创造为导向,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五是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
全会也从多角度为科技人才“减负”,主要聚焦在:“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蓝图绘就,重在落实。打通政策实现的“最后一公里”,迫切需要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的举措,细化落实中央政策。
健全管理制度。应本着简单高效、信任监管相结合的原则,定好规则、做好服务,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和资源调配权,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
健全考核机制。应坚持分类考核,业绩导向原则。做到“破四唯”和“立新标”有机结合,真正发挥其积极引导的作用。
健全激励制度。应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更多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打破将薪酬待遇与人才“帽子”简单挂钩的做法,要以业绩贡献为主要分配依据。
健全保障制度。应精准强化服务保障,既投入“真金”,也投入真心,排除后顾之忧,解决好青年人才生活住房、子女教育、家人就医等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