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乡深度融合 推动城乡共同富裕

2024年09月13日 10:53 来源:厦门日报

  赵威

 

  ●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保障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是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任务。

  ●产业振兴是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

  ●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为民谋福践行初心使命的根本体现。推动共同富裕,关键工作在农村。当前,推动农村居民共同富裕仍面临着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活力动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应当从要素流动、产业形态、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持续发力,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加速推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统筹城乡要素配置

  夯实城乡融合发展基础

  生产要素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和基础。保障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是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任务。需从根本上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消除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促进城乡各类要素双向自由流动。

  畅通土地要素流动,释放土地活力。近年来,厦门市面临着市域面积狭小、土地资源紧缺等问题,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必须持续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探索,如有序开展“小田变大田”试点工作,通过土地集中连片流转,结合土地综合整治逐步解决承包土地细碎化问题,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探索“闲置农房+民宿经济”和“闲置农房+田园综合体”等多种宅基地盘活利用模式,引导宅基地的住房保障功能转向财产功能;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依托厦门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等平台,加快构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农村“沉睡资源”向“活跃资本”转变,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畅通人才要素流动,强化人才支撑。要解决“人”的流动问题,需从“农民进城”和“人才下乡”两个方面着手。当前,厦门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90%以上,一方面应着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对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服务保障和后续管理;另一方面应积极探索农民市民化后农村土地“三权”的退出与城镇住房、公共服务等保障体系的衔接机制,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享有的相关权益。同时,实施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创业能力。落实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特色农业、旅游业、数字技术等专业人才下乡服务。加强对本土人才的系统培训,大力培育高素质、技能型的“新农人”“农创客”,形成一批具有创新创业优势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

  畅通资金要素流动,增强物质保障。一是要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投入保障制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确保财政投入总量持续增加。二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通过优化融资机制、创新融资产品、增强融资便利性解决农村融资难题。如依托厦门市“金融支农联盟”等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扩大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基层农村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同时,积极探索更加灵活的财政投入与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业农村建设。

  振兴乡村产业发展

  升级城乡融合发展引擎

  产业振兴是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乡村产业的升级迭代,厦门必须从产业结构和产业链方面下功夫。

  大力发展城郊型高附加值特色农业。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的绿色化、集约化、专业化。充分利用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积极发展现代水产种业,打造“全国水产种业示范园区”。同时,积极发挥厦门对台优势,持续完善两岸都市现代农业合作机制,加强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厦台融合“种业芯”。加快建设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积极创建国家级闽台农民创业园,推动厦台农业合作持续深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格局,将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同时,加快“福农优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引导优势资源转化为特色品质、特色品牌,做好“土特产”文章。

  拓展产业链条实现三产融合。做优一产: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做强二产:补齐农副产品加工业短板,建设一批有原料基地、有企业带动、有服务配套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打造“产地——物流——加工——配送——餐桌”各环节融合发展的产业链供应链。激活三产:促进“农文旅”融合,培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民宿等新业态,探索定制农业、会展农业、共享农业、体验农业等新模式。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以数字化赋能助推农业产业链升级增效。

  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质量

  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有效提高民生设施改善水平,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医疗卫生方面,要健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科学规划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提高农村医疗健康在财政中的支出比例。在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方面,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保障范围,建立覆盖面广、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城乡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在基础教育方面,加快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下沉,持续推进“名校跨岛”“名师出岛”行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岛外、向农村倾斜。建设智慧校园,实施“互联网+农村教育”,保障农村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步享有,推动岛内外教育一体化发展。

  推动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广泛覆盖、梯度合理、功能互济的城乡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尤其是加快道路交通、电力通信、农田灌溉等设施建设。立足当前乡村人口、产业结构布局变化趋势,提升村庄规划建设水平,加快农村现代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完善一体管护机制建设,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管护资源、模式和手段逐步向农村延伸,确保城乡基础设施常态长效管理。

  (作者系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本文为厦门理工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研究”成果,本版编发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