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社科联、厦门国家会计学院主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厦门高质量发展”主题“名家沙龙”发言摘编
图为“名家沙龙”现场。(本版图/本报记者 郑晓东 摄)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9月23日,由厦门市社科联与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共同主办的“名家沙龙”,邀请了7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结合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立足厦门发展实际,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厦门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厦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助力厦门更好地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试验、探路先行。
与会专家学者们认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厦门要牢记嘱托、勇担特区使命,把握形势、紧抓重点,深入谋划并推进各项改革任务,加快塑造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城市发展竞争力,更好地为全国探索新路,为厦门赢得先机,切实展现厦门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的使命担当。
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市委改革办副主任 徐祥清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做出全面部署。厦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培育新质生产力,激活发展新动能,为厦门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带来新优势、新活力。
发挥创新的核心引领作用。要充分发挥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第一动力的核心引领作用,推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激发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
建设新质生产力发展载体。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改造。推动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利用技术的群体性突破引领第三代半导体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以锂电池和氢能储能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以钨业和稀土材料为基础的新材料产业、以创新药和医疗器械为优势的生物医药产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发展。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首位工程”,不断壮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动力。坚决贯彻开展综合改革试点的总体要求,以综合改革试点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发挥教育、科技与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主动试、大胆闯、自主改。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塑造新时代特区发展新优势,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
扩大高水平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坚持以开放促改革,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更好促进国内与国际市场联通,提升国际贸易与投资便利化自由化水平,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商品流在厦门对接联动、高效促进,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活力。
锚定“十五五”奋力新作为
●市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 姜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根据国家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十四五”是开局的五年,“十六五”是收官的五年,“十五五”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攻坚期。
“十五五”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家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十五五”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攻坚期。“十四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量和质都取得了长足进步,近年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十五五”时期要以战略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奋力把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十五五”是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厦门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跨岛发展”战略成效显著,城市建设和双循环体系不断完善,两岸融合取得新进展,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福祉持续提升。“十五五”时期我市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将有更深刻的变化。从国际看,贸易保护主义更加明显,对厦门高度外向型经济带来更大挑战。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为厦门培育新质生产力带来新机遇。从国内看,消费增长有所放缓,投资后劲有待增强,有效需求需进一步释放。随着我国加快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有更坚实的支撑。
“十五五”是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市正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把发展动能转到更多依靠科技创新上来。要加快“4+4+6”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进阶提级,要坚持中期和远期相结合,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协调,有效发挥规划对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作用,为厦门发展提供科学的路径指引。
“十五五”要准确把握城市发展方向。“十五五”期间,厦门要聚焦关键领域关键问题。依托自身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深化“跨岛发展”战略,推动绿色发展转型,健全民生保障体系,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全面推进依法治市。通过多领域多效并举,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专家发言
邓建平
李新生
张文生
朱银端
王丽萍
推动厦门供应链高质量发展
●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教授 邓建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同时强调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
厦门外向型经济发达,供应链业态全国领先,有条件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和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助力厦门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一方面,从基础设施来说,厦门海陆空全方位开放,已经成为全球资源配置门户枢纽。另一方面,厦门拥有供应链相关企业2.3万家、2023年营业额突破4万亿元,建发、国贸、象屿3家世界500强企业占据国内4大供应链企业核心集团3席。
对标全球市场,厦门大宗供应链企业仍有较大成长空间。中国大宗供应链企业往往依靠更快的周转速度,以规模增长来弥补盈利能力水平,财务杠杆水平也高于国际同类头部企业。厦门供应链企业已经开始从传统贸易商转向全产业链综合运营商,但这种转型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要从多方面着力。
一是强化供应链服务深度。目前各家企业均强调从单一环节的供应链服务转向全产业链供应链的紧密合作。但是,如何真正实现为供应链各环节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而不仅仅是赚取买卖价差或金融溢价,有待进一步探索服务内涵。
二是拓展供应链服务广度。目前各家企业均涉猎多个产业链,然而这些产品品类之间的协同互补有限,容易带来不必要的资源内耗。要基于优势核心产业逐步延伸并拓展成可相互协同促进的产业集群,构建具有更广泛连接的供应链服务网络,优化供应链企业运营的成本效益。
三是提升供应链服务高度。目前各家企业已经开始通过股权投资、并购、战略合作等方式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特别是加强对供应链源头的把控力。但在关键矿产资源供应链的战略布局上,中国供应链企业要滞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作为头部供应链企业,需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强化对源头生产要素的战略布局,提高在供应链中的话语权。
四是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和数字化建设水平。加强政策扶持,鼓励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特别是加大对海外仓建设及使用的金融支持。搭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开发个性化特色化产品和服务。打造供应链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和贸易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智慧化物流体系,畅通供应链信息流。
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证
●福建省委党校二级教授 李新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触及利益深、攻坚难度大,这就必须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才能引领正确发展方向,凝聚强大实践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凝聚人民群众力量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新时代伟大变革实践中,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把从群众中来的正确理论和政策决策,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认同和贯彻实践,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转变成现实。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原则。一是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两个确立”是新时代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党和人民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要把对“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深刻领悟,转化为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实际行动;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动力。二是要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要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加快构建统得起、兜得住、管得好的党建工作格局。要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要把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好、建设强,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营造健康向上的政治生态。三是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要始终坚持以严的基调正风肃纪,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张文生
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2023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后,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福建加紧贯彻落实《意见》内容,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实效。
服务国家战略,深化两岸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新时期,我们一方面要步履稳健地发展自己,另一方面要脚踏实地做好对台工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福建必须在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工作中加大力度,实现到2025年,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一批阶段性标志性成果的目标。
但当前,海峡两岸融合发展进程遭到民进党当局有意的政治抵制,甚至千方百计地阻挠海峡两岸融合发展进程。这些都不利于“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的贯彻落实。当然,民进党当局的倒行逆施改变不了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也改变不了两岸人民要求和平、要求合作、要求发展的共同心愿。
精细规划落实,加速融合进程。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就是要通过交流合作,达到相互理解、相互谅解、相互认同,实现“两岸一家亲”的心灵契合。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就是追求高质量的统一,达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目标。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福建省切实承担主体责任,从社会融合、经济融合、情感融合、全域融合四个方面着力,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努力打造两岸同胞社会融合、经济融合、情感融合“三个示范样板”,打造厦金、福马“同城生活圈”、平潭两岸共同市场先行区域,加快建设泉州和漳州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等,构建福建全域融合发展新格局。近期,大陆居民赴金门旅游已恢复,厦门翔安机场(《意见》提出“支持金门共用”)建设稳步推进,两岸青年交流涌现新高潮……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就,有效促进两岸人民相互理解、相互认同,为推进祖国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朱银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纳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个聚焦”之一,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
以人民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有多重维度,其中最主要、最直接的是两个指标: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因此,既要不断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要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民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加强普惠性民生建设。《决定》提到,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要建立普惠性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建设中国特色的福利社会。要对资本设置“红绿灯”,更为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和控制资本,超越“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困境。要落实共同富裕配套制度,合理增加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要扩大多渠道的就业容量,统筹协调弹性延迟退休,统筹协调解决青年就业信息差、就业机会差。要增加就业收入,缓解青年就业收入与购房成本、婚姻成本、生育成本的矛盾和压力。扩大重点群体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要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疏导结构性升学扩容通道。
以人民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要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完善生育休假、补贴制度,提高基本生育和儿童医疗公共服务水平。要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模式发展。要把握人口流动规律,促进城乡、区域人口合理集聚、有序流动。要统筹城乡教育基础设施、新增就业岗位、养育鼓励金政策、养育住房补贴政策、养育带薪政策等,并加强社区公共服务、学龄期托管中心、社区养老中心等配套建设。要以良好的政策、社会、市场和家庭环境,引导年轻人树立积极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形成愿意生、生得出、生得起、养得好的良性循环,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
加快厦门全面绿色转型发展
●集美大学财经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丽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厦门应进一步从治理意识与理念、城乡规划与管理能力、生态环境质量、社会多元共治水平等方面着手,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统筹推进从山顶到海洋一体化治理。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一屏一湾十廊多组团”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彰显的海湾型城市。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以建设世界级海湾型标杆城市为目标,积极推进“青山计划”“碧廊计划”“绿水计划”“蓝湾计划”,统筹推进从山顶到海洋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强化数智化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绿色制造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企业电能替代计划,促进工业企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聚焦动力电池、储能等新能源领域“建圈强链”,持续推动新能源科技创新,加快推进企业层面的“双碳目标”路线图设计。
打造健康宜居美丽家园。强化绿色低碳规划导向,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和区域协同发展,促进产城人融合。提升城镇建筑和基础设施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促进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进枢纽站和联运设施建设,完善高品质绿色交通体系,优化城市交通“微循环”。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拓宽碳普惠公众参与机制。
加强生态系统协同联动制度建设。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系统协同联动制度建设,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鼓励企业修复环境信用,提升执法监管效能。发挥特区立法优势,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区域性碳汇交易平台,努力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持续优化海洋开发保护格局,切实将海洋生态优势转化为城乡建设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
构建多元共治体系。健全生态文化体系,引导生态文明新风尚,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和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壮大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力量。提高生态文明命运共同体责任意识,加强区域性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制度建设,构建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平台和工作机制,努力把厦门打造成为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