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陈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强调,要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亲自指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福建建设文化强省、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和重要思想指引。新时代新征程,要提升福建文化影响力,必须立足福建丰厚文化资源,从传承弘扬区域红色文化、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入手,奋力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福建力量和福建方案。
传承弘扬区域红色文化
加强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党中央高度重视保护红色遗址和革命文物,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福建省分批次公布了革命文物名录,针对红色文化资源和革命文物资源采取了紧急性和抢救性保护措施。一方面,通过实施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工程,加强对革命遗址和革命文物的修缮保养;另一方面,通过相关部门的日常监测和监管,不断完善预防性保护工作机制。
深化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研究阐释。应高标准开展红色文化理论研究,整合社科文化、高等院校等红色文化研究资源推进红色文化系列丛书的写作出版。同时,高校应继续健全红色文化、革命旧址、中央苏区等研究机制,组织专家学者开展苏区精神、古田会议精神等红色文化内涵价值研究,创作出一批具有地区特色的红色文艺精品,全面提升福建省红色文化研究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打造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精品展陈。近年来,我省多维并举推进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推进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入耳。一方面,推出革命文物展播、红色文化宣讲活动;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红色旅游中的应用,打造沉浸式体验和互动式展览。应立足革命历史纪念馆、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旧址、中央苏区革命纪念馆等革命遗址,强化实时查询、场馆互联等功能,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展开研究阐释和价值提炼。
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一方面,要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色、地域特点的文化遗产。福建拥有大量的古建筑群、民族村寨、文物古迹等乡土文化资源,应通过加大保护力度,更好传承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另一方面,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福建拥有大腔金线傀儡、建安盏烧制技艺、送王船习俗等民间艺术、民俗活动、手工技艺等内容,把保护传承、开发利用与深入挖掘、继承创新紧密结合,把八闽大地文化内涵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使福建传统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魅力风采。
切实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立足文化强省建设,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阐释好“福”文化、朱子文化、船政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着力整合闽南文化、侯官文化等特色区域文化的共性内涵,全力建设全国领先的“福”文化创新发展高地。此外,国家级的主流传播平台应当积极联手地方媒体,通过信息及时交互共享,加强文化遗产传播的网络媒介建设。利用与文物遗产相关的主题网站开展对文化遗产的推介宣传与学术研究,打造立体多维的福建文化传播矩阵,传播弘扬“闽人智慧”,精心打造“福建原创”,塑造福建文化新形象。
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水平。一方面,加强分类保护。阐释挖掘民间文学的时代价值和社会功用,提高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杂技技艺的展演水平,加大对优秀剧本曲本的扶持力度,推动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全面增强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另一方面,完善研究体系。应当加强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力量,建设一批围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研究项目,围绕国家重大工程中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大问题,强化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阐释和课题研究,推出更多富有福建文化内涵、体现福建人文精神的文化遗产作品。
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文化旅游业的效率与质量。加快构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先天优势,通过精准推送,将产品和服务精准投递至主流消费人群。例如,省旅游厅鼓励福州、厦门等5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引入音乐演艺、赛事活动、美食民俗、非遗展演等各类活动,有序发展精品夜游、沉浸式演艺等新业态。
持续推进模式创新,提升文化旅游业的体验与供给。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在文化旅游行业涌现了虚拟现实旅游等现象级产品和业态,但这些新兴行业的规模范围尚未达到推动整合行业向前发展的速度。因此,在继续关注文化资源的创新演绎、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高效利用的同时,需要对已有业态进行趋势分析和超前规划,深入探索行业模式创新。例如,通过人工技能技术预测文化旅游消费趋势,积极拓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之外的新兴领域,创造出符合消费者需求、资源适配的多元文化旅游产品。
不断推动结构创新,增强文化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在文化旅游业中,产业结构创新主要通过优化文化旅游业的产业结构以提高整体竞争力。例如,泉州市充分发挥自身“历史厚重、文化多元、遗产丰富”的三大优势,将文化资源主题化、旅游资源场景化,自上而下、上下联动,打造一系列文旅IP。当前,传统业态已经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因此需要发展新兴业态。
(作者系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本文为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项目批准号:FJ2023C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