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山海协作机制 构建生态保护治理大格局

2024年12月13日 11:24 来源:厦门日报
 吴家洲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指出:“健全深化山海协作机制,加强山海统筹、强化功能互补。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加强重点领域、重点流域、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扩大生态环境容量。”深化山海协作机制与构建生态保护治理大格局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深化山海协作机制可以促进区域间的资源互补和协同发展,为构建生态保护治理大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构建生态保护治理大格局可以推动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生态安全水平的提升,为深化山海协作机制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深化山海协作机制,构建生态保护治理大格局,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加强政策协同

  推动区域生态产业协同发展

  一要制定并实施山海协作生态保护治理专项规划,明确区域生态保护的重点任务、空间布局和时序安排。前期对山区和海洋区域的自然生态状况进行全面调研,包括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土地资源、海洋环境等;评估当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如污染、过度开发、气候变化等;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识别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与协同点。明确生态保护治理的总体目标,如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恢复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排放等;设定具体、可量化的指标,用于衡量规划实施的效果。

  二要加强政策协同,推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在山海协作区域内有效衔接和落地实施。推动山区与海洋区域建立生态保护合作机制,共同制定生态保护规划,明确保护目标、任务和措施;加强跨区域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激励山区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的保护,同时确保沿海地区从中受益,形成“谁保护、谁受益”的良性循环。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推动山区与海洋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支持山区发展生态农业、绿色林业等特色产业,为沿海地区提供优质农产品和生态产品;鼓励沿海地区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帮助山区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康养产业等新兴产业。加强山区与海洋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完善公路、铁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推动交通设施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环保水平;推动山区和沿海地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发展,加强电网、油气管道等能源设施互联互通。

  加强生态保护

  修复提升山海生态系统

  一要针对山海协作区域内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地等关键区域,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推广先进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提高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效果和可持续性。加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力度,确保其生态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限制过度开发和污染行为;加强自然保护地的管理,确保其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推广使用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如湿地恢复、植被重建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生态系统智慧管理平台。

  二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加强对山海协作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维护生态安全。在山海协作区域内,建立覆盖全面、布局合理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引入先进监测技术和设备,利用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共享和动态更新,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建立生态环境预警系统,对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进行预警;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在发生环境污染事件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处置。加强对山海协作区域内企业的执法检查,确保企业遵守环保法律法规。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实现山海生态与经济双赢

  一要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科学评估山海协作区域内的生态产品价值;创新生态产品交易模式,推动生态产品进入市场,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化。根据山海协作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特点,明确生态产品的具体类型和范围;在山海协作区域内的部分区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试点,验证核算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形成适用于山海协作区域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构建一个综合性的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平台应提供便捷的交易方式和工具。

  二要推广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山海协作区域内的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保护做出贡献的地区和个人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激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针对山海协作区域内的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金融机构可以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如推出绿色信贷担保、绿色债券增信等措施,降低项目融资成本;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高绿色金融产品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如开发绿色金融产品线上申请、审批和放款系统。推动生态补偿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为生态补偿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制定具体的生态补偿政策,明确补偿的主体、对象、标准和方式。

  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提升山海生态保护治理能力

  一要加强生态保护治理领域的科技创新,研发和推广先进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等;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提高生态保护治理的效率和效果。针对山海协作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研发具有针对性的技术;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经验,结合区域内的实际情况,进行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加大在生态保护治理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技术转化和应用的渠道;加强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

  二要培养一批具备生态保护治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提升生态保护治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引进生态保护治理领域的顶尖人才和团队,为山海协作区域内的生态保护治理提供智力支持。在高等教育机构中增设或加强生态保护治理相关专业,包括生态学、环境科学、自然资源管理等,确保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生态保护治理团队,共同攻克生态保护治理难题。

  (作者系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本文为福建省社科博士扶持项目成果,项目批准号:FJ2023BF007;厦门理工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成果,项目批准号:YSK22030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