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新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2020年09月02日 09:11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中央网信办与光明日报社共同组织“实践新论”网上理论传播专栏,陆续在光明网推出系列理论稿件和新媒体作品,解析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内在逻辑,敬请关注。

  8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在这次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十四五”时期,我国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他进一步强调,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

  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在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条件下,我国对过去长期坚持的经济发展战略所做的一个重大修正。对这样一种战略的修正,现在社会上有一些疑惑,有些人认为强调国内循环为主,就是国际循环不重要了,就是要重走独立自主、封闭循环的老路了。更多人担心如果我国扩大内需不力,现有庞大的生产能力在缺少国际循环的条件下无法被消化吸收,从而导致经济衰退、就业困难和收入降低。

  其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一系列讲话中一再强调的那样,战略目标中要形成的新发展格局,主要是要对我国经济发展中所依赖的市场重心进行修正,而不是要走行不通的闭关锁国的计划经济老路。众所周知的是,过去几十年中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是利用比较优势切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中进行国际代工。这一战略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别人的市场,而不是利用自己的市场:原材料、机器设备和技术从国外取得,经过在我国生产加工制造装配,产成品重新输送到发达国家。由于投入和产出的市场两头在外,因此链接我国国民经济循环的市场重心在国外。之所以要利用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市场,主要原因是过去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自己的市场容量太小且发育不良,市场功能残缺。我们把这种利用西方市场所进行的经济全球化,称之为“客场全球化”。中国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下,依靠这种全球化模式取得了巨大的红利。

  但是从大国发展的角度看,“客场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长期持续的战略。它的问题很多,主要有这么几点:一是容易对西方国家的市场和技术产生依赖,出现“依附经济”的不良特征,这对大国经济来说是很危险的发展格局,尤其是遇到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容易使国家发展丧失独立性和自主性;二是随着发展水平的提升,“客场全球化”模式往往会对自身发展资源利用不足,尤其是不能有效地用好自己逐步成长的市场容量这一重要的竞争优势;三是利用别人的市场,虽然自己要付出制造的劳动汗水,但是容易被认为会损害别人的产业基础,导致严重的贸易和经济摩擦;四是长期为别人进行国际代工,接别国研发和设计好的订单,难以在竞争中培育出自主品牌和技术并取得高附加值。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和冲击,上一场“客场全球化”已经到了尾声。

  “十四五”期间,我们要尽快把在客场进行的、以出口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升级为以利用我国庞大内需为主要特征的“主场全球化”战略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要使我们的内需对全球各个国家开放,使我们的市场变成全球市场,变成虹吸全球先进生产要素的磁场。世界市场或全球市场不是一个地理学概念,不是用区域来划分的,而是一个开放与否的概念:你的市场只对本国开放,就是国内市场,如果对全球各国开放,那就是全球市场。这样一来,一是内需就成为我国实现“主场全球化”战略转型的工具、资源和手段;二是中国市场成为全球市场后,新一轮的全球化将在我们的主场进行,内需市场开放是更大力度的对外开放;三是可以利用内需来促外需,即一方面用内需虹吸全球先进生产要素为我们所用,发展创新经济,进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依托于庞大的内需,实现规模经济和差异化的优势,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走上去和走进去。

  这种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显然不是不要国外市场,更不是要封闭起来搞自我经济循环,而是要让开放的国内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成长中起决定性作用,改变中国参与国际产业竞争的形式、方式和途径,不仅要以开放的国内大市场体系循环代替“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单循环格局,而且要让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链接起来,以开放的国内市场促进和带动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循环。显然,这是跟“客场全球化”完全不同的发展战略。具体表现在:第一,随着我国全球市场地位的提升,到中国来挣钱、创业创新将成为新的潮流,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第二,我国市场的走势和需求波动,将极大地影响甚至决定世界市场走势,因此我国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第三,随着中国市场潜力的不断发挥和现实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第四,中国市场将成为别国经济成长的工具和场所,因此也将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

  推进在主场进行的经济全球化,其意义在于:其一,它有助于促成将我国处于分割状态的“行政区经济”聚合为开放型区域经济,把区域分散狭窄的市场聚变为国内统一开放的大规模市场;其二,从利用别人市场转变为利用自己市场,从根本上转变了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模式和机制,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实现产业发展的自主可控要求;其三,国内开放大市场的形成,有利于我国虹吸全球先进创新要素。如果我们可以据此塑造一些吸收全球先进生产要素的平台,如全球性宜居城市来广泛吸收先进的高技术人才,那将极大地推动创新发展格局形成,从而有利于实现产业链向中高端攀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实,即使这些年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化,我国的经济全球化战略也在出现巨大的改变,从“客场全球化”走向“主场全球化”成为一种自主调整的趋势。一方面,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容纳中国这么巨大的生产能力的长期出口,更不可能完全放任本国的产业长期处于中国廉价产品的激烈竞争中。中国经济逐步回归“基于内需的全球经济”形态,只是在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自动修正自己的经济系统运行的偏差和单一的无法持续的经济行为。另一方面,这十多年来,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和人均收入的不断上升,我国国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从最高年份的60%多,一直缓慢下降到30%左右,而且这些年这个指标还在不断降低中,而与此同时,国内最终消费需求的比重却在不断上升。

  从国际经验看,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在成为大国经济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内需主导型经济的形成。目前全球人口和市场规模较大的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属于这种内需主导型经济形态。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基于内需的全球化经济体系。第一,美国民众的收入水平高,购买力强加上人口众多,都使美国的最终需求规模一直处于全球最大的地位,同时也是形成市场驱动型的全球价值链的治理者的主要条件;第二,强势的国内市场需求加上其他非经济因素,塑造了美元长期的强势地位,诱使全球生产要素向美国流动,导致了全球其他奉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对其进行大量的出口,使美国可以长期获得低成本的要素和产出品;第三,美国因国内市场巨大和吸引力强,成功机会众多,也是吸收全球各种要素尤其是高级创新要素力度最大的国家,如美国就是当今发达国家中吸收FDI最多的国家,也是全球顶尖人才富集度最高的国家。必须指出的是,美国是内需主导型国家,并不能否认它仍然是全球综合开放度最高的国家。

  因此,中国的全球化战略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从客场转向主场进行。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然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它不仅会全面提高中国在全球的综合开放程度,也会使中国发展模式更容易被世界各国认同和接受,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机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理事长、院长,南京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刘志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