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 如何巧打“文化牌”

2024年12月05日 10:36 来源:厦门日报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厦门实践系列评论之四

詹文

 

  《山海经》载:“闽在海中”。八闽的波澜,来自磅礴海潮,来自延绵群山,来自追风踏浪向海图强。

  厦门,八闽大地、山海之间,一颗璀璨的明珠。

  海上花园,这是许多人对厦门最直观的“初印象”。但厦门的形象,远不止于此。

  承袭中原文化的深沉厚重,孕育海洋文化的开放进取,传递闽南文化的风情万种,赓续红色文化的果敢坚毅——这片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沃土,在海纳百川中贯连古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战略部署,指出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厦门考察,殷殷叮嘱“要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要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需要每一座城市在中央部署之下同向发力,构建起丰满的“中国形象”,以中华诗意共远方。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正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厦门,该如何在新时代大局大势中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城市新形象?

  (一)

  厦门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西晋。

  千百年风起潮涌,那些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历史遗存,已然融入城市肌理,展示出全球化早期人类价值观的包容互鉴、美美与共。

  厦门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在这片厚重且美丽的土地,习近平总书记留下许多“文化印记”,连续30多年持续呵护鼓浪屿是典型代表。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厦门到处都要发展、到处都缺资金。在最紧张最困难的时候,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决定拨款30万元用于鼓浪屿八卦楼修缮,彻底扭转了一座百年建筑的命运。整修后的八卦楼,成为后来鼓浪屿申遗的核心要素之一。

  习近平同志将鼓浪屿视为“国之瑰宝”。和八卦楼一样,当时的鼓浪屿正面临着十分紧迫的问题:自然景观遭到挤占、蚕食、侵吞和分割,人文景观在加速衰退。

  习近平同志在主持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特别做了一个附件报告《鼓浪屿的社会文化价值及其旅游开发利用》,提出“我们亟需有一个统管整体和全局的统一规划”,为大家打开全新思路——不仅限于风貌建筑,更用全局眼光进行全岛保护,包括岛上的一草一木与历史人文资源。

  2001年9月底,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习近平再度登岛。旅游时代的鼓浪屿,如何保护与传承文脉?他提出新的思考——鼓浪屿至少有四个特点可以大做文章:风景系列、海洋系列、琴岛系列、人文系列。

  2017年7月8日,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欣闻鼓浪屿申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里,习近平同志的“文化足迹”同样遍及八闽大地。他身体力行展开的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探索,展现出伟大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沿着这些足迹,我们能够感悟总书记一以贯之的文化情怀以及“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

  文化传承的关键是什么?总书记用行动为我们揭示答案——“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把丰碑立在人民群众心中”。

  文化传承是长期、复杂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以民族复兴为崇高理想,耐得住性子、忍得住寂寞,沿着确定的目标和道路,一代接着一代干。

  当前,厦门正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举全市之力对标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从传统中来、到传承中去,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市。

  在悠长的文化气韵中不断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现城市新形象,这是对历史、对人民的负责。

  (二)

  一个大国发展兴盛,必然要求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实现软实力和硬实力相得益彰。城市的发展,亦如是。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重大部署,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要求。

  文化影响力是无形的,却无处不在。影响力的大小,有赖于传播力,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辩证逻辑。

  向海图强的厦门,自古便是中华文明对外传播的桥头堡。从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到近代的重要通商口岸,再到如今“海丝”战略支点城市……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大国风范从这里传扬四方,写就“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天下大同。

  作为厦门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领导者、拓荒者、建设者,习近平同志围绕文化建设开创了诸多极具前瞻性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为后来者薪火相传文明之光铺下坚实的道路——

  举精神之旗,推动文艺繁荣。

  1986年5月至6月,习近平同志和作家郭晨一起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在《厦门特区文学报》上连载。博闻强记、学识渊博的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也十分关心文艺工作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为新时代文艺事业锚定价值航向。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充分发挥文艺的作用,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立精神之柱,用活红色资源。

  文化的滋养,不仅来自悠远的历史、深厚的土地,也来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争与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10月在福建、厦门考察时强调,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深化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研究阐释”。

  厦门有丰富的红色资源,穿越过历史瞬间的革命遗址、红色文物,如何在新时代更好传导革命温度、续写红色篇章?历史发生的地方,是最鲜活的课堂。今年2月,改造提升后的厦门破狱斗争旧址向公众恢复开放,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当我们漫步其中,看人间烟火与红色文化交融相汇,感受到诗意,更汲取到干劲。

  建精神家园,加快文旅融合。

  “百闻不如一见”,文旅融合是对文化的活化利用。

  习近平同志在主持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指出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并在旅游发展战略部分开篇明义点出厦门的文化特质——“独具一格的历史文化和艳丽明媚的侨乡风情而蕴含着强烈的魅力”“从全国来看,厦门就是由于这些基本要素而成为一处得天独厚的方土,并从而成为整个中华物质与文化文明的构成部分”。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再次强调,“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当前,厦门正全力建设“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做优做精“演艺+旅游”“会展+旅游”“影视+旅游”“体育+旅游”“国际中转+旅游”,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世界一流旅游休闲城市。今年前三季度,厦门接待旅游总人数、游客旅游总花费分别增长15.6%和20.8%。

  文与旅双向奔赴,从“共融”走向“共荣”,构建起诗意的精神家园。中外游客从这座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之城,看见美丽中国的文化魅力。

  (三)

  一座城之所以能吸引人,最重要的是她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文化辨识度。这种文化辨识度,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形象。

  临海听风,气象万千。厦门,因独特区位与历史际遇,与近现代中国命运紧紧勾连,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紧密相依。

  勇立潮头、勇毅前行,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时的殷殷嘱托。迈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厦门要如何展现城市新形象?

  一个“新”字,揭示的是“古与今”的关系,道出了历史观与辩证法。在这个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早有思考——

  1986年1月10日,在厦门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就提出,需要警惕对历史文物的“建设性破坏”,“厦门是不能以这种代价来换取其他方面发展的”。

  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处理好城市建设中八个关系》,八个关系即:上与下、远与近、旧与新、内与外、好与差、大与小、建与管、古与今。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阐明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既要薪火相传,又要与时俱进,以更新理念、更新实践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这是做好文化传承发展、城市新形象塑造的秘诀。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城市新形象塑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让古今辉映碰撞出不一样的花火。今天的南音,融入了现代元素,绵延不绝的古老文明焕发时代光彩。中山路的骑楼尽头,高楼林立,一边是古风犹存,另一边是现代都市的灯火。鼓浪屿百年老建筑活化利用成博物馆、摄影馆,正“活起来、潮起来”。

  新华社曾发文形容厦门是“特色鲜明的千面之城”。既融入澎湃的时代发展大潮,又坚守独特的城市核心气质,在城镇化巨变中坚守文化个性,跳出发展中“千城一面”的窠臼。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传承久远的风情经过全新演绎,融入当下生活,催生新的业态、新的观感、新的形象,具体而鲜活地融入三餐四季、万家灯火、千行百业,诉说着儒风雅韵和文脉悠长,将隽永的诗意传递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