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庭珲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时,强调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新型举国体制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整合全国资源,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一种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这一体制能够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系统协调各类创新主体,不断强化战略科技力量,聚力打赢关键技术攻坚战,全面服务科技创新,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
战略引领
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显著特征。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各国竞相规划投资科技创新,力图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加快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有效整合战略资源、开展协同攻关,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而在日趋激烈的科技竞争中掌握先机、赢得主动。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牢牢把握我国科技创新的正确方向,不断健全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体制,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统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整体布局国家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和政治保障。只有中国共产党具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权威和领导能力,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贯彻到科技创新全过程。
系统协同
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重大科技创新涉及面广、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新型举国体制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将全国范围内的创新资源进行整合,科学统筹政府、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各类主体协同发力,形成强大的科技创新合力。
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一是统筹好中央与地方合力,基于中央总体规划与区域资源禀赋,协调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科学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合理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强化央地、部门协调联动,形成科学合理的现代化国家创新格局。二是统筹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科技和产业创新、科技人才培养等作出深刻阐释,强调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三是统筹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高效结合。四是统筹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新型举国体制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将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
强化主体
打造体系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新型举国体制下开展重大科技攻关,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主体和中坚力量。从科技发展规律来看,科技进步早已从传统的科学家“自由探索”模式演变为国家主导的“大科学工程”模式与市场驱动的“需求牵引”模式的有机统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明确要求“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一是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探索国家实验室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国家实验室体系。二是优化国家科研机构空间布局,增强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能力。三是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统筹推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不断培养基础研究与重大科技攻关的生力军。四是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从制度上保障企业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承担重大科技项目。
目标牵引
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新型举国体制体现着国家战略意志,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新型举国体制并不追求大而全,而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聚焦事关国家民族长远利益和国际竞争焦点的关键性、前沿性、基础性工程领域。新型举国体制应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为牵引,更好集聚科技力量,更优配置科技资源,组织好大兵团作战,谋划布局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全力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不断赢得发展主动权。
新型举国体制下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应锚定“补短板—砺尖端—固底板”三大目标任务。一是瞄准紧迫性、卡脖子技术,着力补短板。这类技术直接关乎国家科技安全和发展主动权,是当下最为紧迫、最为急需突破的“阿喀琉斯之踵”。二是着眼颠覆性、前沿性技术,奋力以尖端性、颠覆性、前沿性技术作为重构未来全球创新版图的战略引擎,是中国在科技领域实现“换道超车”的关键,事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催生。三是锚定基础性、原创性技术,有力固底板。基础性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和活水,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前提,是实现“从0到1”原创性突破,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掌握底层技术原理的根基。
制度保障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新型举国体制不仅仅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更是一种制度优势。制度建设能够为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发挥提供保障。新型举国体制坚持守正创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应注重一体化政策保障、科研评价制度改革、人才活力的释放、创新文化的培育。一是强化一体化政策保障,加强财政、税收政策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建立完善适应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财政资金管理机制,有效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重大科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让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完善评价制度改革,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建立“自由探索”与“任务导向”相结合的科研管理模式,健全多元化分类评价机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进一步完善绩效激励和容错免责机制。三是强化人才优先战略,要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围绕用好用活人才,着力破除制度藩篱,将科研人员从不必要的活动中解放出来,确保其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技创新中去。四是培育创新文化,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
(作者系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本文系厦门理工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成果,项目批准号:YSK22009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