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圆圆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这一系列政策举措,旨在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在新时代,厦门应如何立足本地,继承和发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以文惠民、以文润城,是值得深思的重要课题。
夯实文脉保护根基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历史记录着城市的发展,文化涵养着城市的精神。保护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就是保护传承城市的文脉和生命力。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通过其独特的空间形态和社会结构,记录着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成果。推进文化传承、保留民族情感记忆应当高度重视和自觉传承城市空间内部孕育的文化资源,这不仅事关城市的持续发展,也关涉民族文化的绵延不息。从历史发展的维度看,受地理环境、族群差异、风俗习惯、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的城市往往会形成具有不同特色和韵味的历史与文化,并进一步在此基础上造就和形成丰富多彩、秉性各异的城市精神和气质。因而要深入挖掘和展示城市特色文化资源,赓续城市文脉,为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厦门这座文化资源富集的滨海城市,从闽南文化的深厚底蕴到海洋文化的开放包容,从侨乡文化的家国情怀到特区文化的创新精神,这些文化层累叠加、相互激荡,造就了厦门兼容并蓄、多元共生的文化品格,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为持续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厦门在城市文脉保护方面采取了系统性措施。包括划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制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整体性保护策略,以及将历史建筑改造为文化创意空间、开发文化遗产旅游线路等活化利用方式。如厦门打造“城记·中山路”展示中心,创新性构建了城市文脉保护与利用的新模式,整合骑楼建筑、闽南商业文化等元素,以城市记忆的新叙事、场景化的方式打造城市的记忆片段,传承城市文脉,成为“城市文化记忆点”。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使厦门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支撑,为厦门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活力。
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创新是文化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当前,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的时代背景下,只有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在回答时代问题中实现更好的发展。
推动文化创新发展,首先要以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牵引,不断激活文化新质生产力。深化改革是破除文化发展体制机制障碍、释放文化创新活力的关键举措。通过系统性改革,能够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潜能,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具体而言,需要立足城市发展战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治理体系。包括完善文化政策体系,创新文化投融资机制,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打造文化创新生态等。第二,数字赋能文化创新。数字化赋能和信息化转型,是当今时代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的重要手段。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通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度应用,催生沉浸式文旅、云端演唱会、数字艺术园区等文化+、数字+”新业态,形成“生产—消费”双向互动模式。既能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和互动化,又能提升文化生产效率,优化消费体验。第三,要着力推进文化内容创新,打造文化IP。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刻内涵的文化品牌,是推动文化创新创造的内在要求与必然结果。文化品牌既可产生经济发展效应,也可形成高品质内容供给,实现经济增长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良性互动。厦门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通过招商引资、政策赋能、创新产品供给、打造文化品牌等,各种新模式、新空间、新业态持续涌现,让“文化+”激发消费新动能,成为激活文化消费的新引擎。如鼓浪屿元宇宙项目、“港航文旅+金融科技”鼓浪屿数币文旅节,大型实景360度全沉浸互动演出《厦门喜事》、同安影视城户外实景AR剧本游《紫禁城科举案风波》等,持续推动文旅产品智能化升级和模式化创新。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人类交往实践的持续扩大与生存实践的深度互依,历史发展呈现出由地域史向世界史转变的发展趋势。文明范式以文化多样性和文明复线性超越了单一民族国家的逻辑局限,需要我们挖掘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理解,形成更全面的跨文化理解和文明交流互鉴,从而解决全球化带来的复杂认知和传播问题。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景上,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中国和世界文明利益放在一起,坚持胸怀天下的理念、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浓厚的人类价值关怀推进新时代文化发展建设,促进中华文明同世界文明协同发展。近年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持续扩大,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尊重和欣赏,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和融合,共同为文明繁荣贡献力量,为人类实现现代化开辟出新的可能性空间。
厦门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多元文化在厦门这片热土上交织共融,不同特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元素在这里汇聚,如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海上丝绸之路遗迹曾厝垵渔村文化等,以及南普陀寺、青礁慈济宫等宗教文化景观。近现代史迹如胡里山炮台、厦门大学早期建筑群和集美学村建筑群见证了城市发展历程。此外,闽南红砖古厝、嘉庚风格建筑和中秋博饼民俗文化,以及厦门造船厂、罐头厂等工业遗产。不仅展现了厦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历史地位,也体现了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成为今天厦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展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支撑。
(作者系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本文系福建省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福建的孕育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FJ2024C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