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专版 坚定文化自信 担起文化使命——全市社科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编

2023年08月20日 15:48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必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各个层面发挥巨大的推动力量。

  昨天上午,全市社科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召开。六位专家学者结合各自研究方向和工作实践,交流分享了学习体会。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深刻理解“两个结合”重大意义,积极主动研究、阐释、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有感有效地助力厦门建设文化强市。本版摘编座谈会发言,以飨读者。

  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重大意义

  ●王刚 (中共厦门市委党校科研与决策咨询处处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详细论述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我们要深刻领会这一重要创新观点,不断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第二个结合”是重大创新

  具有新高度。“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丰富新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第二个结合”更为具体丰富的新内涵:“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彼此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这些重要论述系统全面揭示了“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是我们领会和践行“两个结合”的理论指导、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指明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建设中华民族

  现代文明

  坚持自信自立。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坚持守正创新。在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中,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坚持问题导向。要在解决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之中,在解决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新的重大课题之中,去借鉴运用传统智慧,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学习研究。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应该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把学习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政治责任,努力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真正成为懂文化的干部,持续深入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新。

  发挥厦门优势 挖掘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薛秀军 (华侨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且,强调这些突出特性主要表现为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事实上,正是这些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根基,直接影响和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今天,深入挖掘和更好彰显弘扬具有厦门特色的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好谱写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厦门篇章,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把握“五个突出特性”

  和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关联

  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只能在自身文明根基上去探索和形塑适合自身的融通传统与现代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在激烈的碰撞与对话中能及时赓续和创新自身文明发展的动力、样态、核心价值观与根本取向。突出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不会走西方现代文明所渲染和虚设的单一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正是在与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交往交融中,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孕育生成并不断探索发展。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

  展现厦门特色文化价值

  厦门作为具有鲜明中华文明地域特色的闽南文化的代表,作为连接东方与西方、中国与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作为最早面对和接触西方现代文明冲击和挑战的五口通商口岸,作为改革开放重要试验田的经济特区,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创新性的贯通,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与世界多元文明的和平、平等的交流对话、包容互鉴,充分彰显了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框架内不同文化的和谐共存、交融共生,同时,也充分彰显了在中华文化共同血脉维系滋养中的海峡两岸的命运与共、心向统一。在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对这些具有厦门特色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进行深入挖掘、整合、凝练、提升、展示与传播,对于厦门在构建中华文明基本底蕴与现代文明基本价值相融的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做出表率、贡献力量,无疑具有突出的文化意义,必然能发挥出独特且持续有力的价值引领、支撑、驱动的作用。

  立足文化传统 弘扬核心价值

  ●陈英涛 (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农耕文明为底色。在交通资讯均不发达的农耕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塑造几千年来中国人日用而不自觉的传统价值观,并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其独特的教化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三落”“四化”的重要指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众日用而不自觉的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教化模式尤为值得借鉴。

  “道在人伦日用中”

  这是传统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根本所在。中国古人认为培养健全人格应从娃娃抓起,让儿童从“洒扫应对”这些粗事小事末事的躬行践履中逐步培养成为“圣贤坯模”。古代圣贤关于“洒扫应对”的接续论述绝非空谈,不仅饱含着对劳动教育以及劳动价值的深邃思考,更重要的是它聚焦人的发展的核心,与今天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理念相契合,它教育引导青少年要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与时下提倡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观念相一致。这些理念仍值得学习借鉴。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这是传统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基本路径。中国古人十分重视“礼序乾坤、乐和天地”的教化功能,认为礼仪是宣示价值观、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然要重视礼仪在治国理政、修身成人方面的重要功能。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要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爱子,教之以义方”

  重视家庭家教家风,这是传统价值观弦歌不辍的主要渠道。依靠家教家风家训,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理、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成为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仍然是最重要的教化方式。必须发挥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的育人功能。

  凸显鼓浪屿历史文化独特价值

  ●王日根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二级教授)

  鼓浪屿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要在彰显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方面做文章,要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中下功夫。

  展示独特和突出地位

  鼓浪屿历史文化的独特价值或许是在清朝乃至民国中国整体沦丧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者们的文化努力和经济努力的结晶。我们需要在阐释鼓浪屿中西文化中中华文化的主体性,需要揭示文明交流中碰撞融合的真实场景,典型案例与后续影响,其中有开眼看世界,借鉴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作为,也有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实现,如和谐、大同状态的部分实现,尤其是对艺术境界的推崇,对生命的关爱、对死者的尊重和对爱情的憧憬等等,凡名人故居、医院学校遗址、教堂寺庙遗址及其他各类公共建筑遗址包括红色革命遗址都应该得到系统完整的清点和合理合情的阐述。

  呈现更多丰富细节

  我们不应把鼓浪屿建构为一个完美的神话世界,不能只讲和谐、和平的一面,也可以揭示冲突乃至对抗的内容,还可以适当反映名人人生中经历的心灵煎熬,如在儒学与基督教之间、在学术与文艺之间、在为商贾或为官员之间,人生路径多元化的背后是时代演进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它们会影响到家庭婚姻走出国门与留守家园的选择,开发利用更多名人故居,呈现更丰富多面的人物形象,当是今后建设鼓浪屿世界遗产的应有之义。鼓浪屿留下了丰富的建筑、墓地、教堂、庙宇、石刻、契约、侨批及其他文字如族谱、传记、实物资料如艺术收藏、生活用品等都值得潜心收集,将鼓浪屿的历史、过去人们生活的场景进行更加接地气的呈现。

  兼顾保护与活化

  应力争将20世纪20-30年代鼓浪屿上的人们的社区建设、公共服务、高雅生活形态彰显出来,给当下的人们以某些引领。这里适合安顿文化名流、商界精英、社会贤达,使其达到一定规模,同时也应配置其他相应的阶层,形成有机性的活态社会。活化利用不应只考虑一时的经济效益,而应该是持续的细水长流的,构建桃花源式的微社区是实现遗产活化的应有之义。有的是家族式的世代传承,向社会和游客展示大背景与个人升沉之间的悲喜剧,有的是中西方人士如传教士、使节、海关官员乃至体育世家、音乐世家、实业界大亨、白领蓝领职员直至人力车夫、街头艺人的生活展现,最大限度呈现一个更具人生百态的鼓浪屿历史。

  发挥高校阵地作用 担当文化传承使命

  ●王玉珏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作为高校工作者,我们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发挥高校阵地作用,担当起文化传承的使命,为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凝心聚魂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个方面,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特性。我们要准确把握五个突出特性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充分发挥高校在传承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方面的独特优势。在方法论的学习上,我们要牢牢把握“两个结合”这一重要的方法论,将其作为我们认识和把握科学规律的重要法宝,学以致用,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贡献应有的力量。

  将中华文化传承

  贯穿教育全过程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与高校所追求的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我们要把推动中华文化传承贯穿高校教育全过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方面,要认识到文化传承工作为高校开展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只有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才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根源,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应秉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念,构建新时代课程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借助“大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开展,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中华文化。

  做好理论阐释与文化传承

  高校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功能,也是一个国家的“思想的摇篮”,高校工作者应立足高校特色优势,把握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好理论阐释与文化传承工作。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的重要论述对高校工作者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工作者应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加强对闽南文化的解读和阐释

  ●陈耕 (厦门市闽南文化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建立在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深入学习基础上,尤其要注重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文化解读和阐释。从厦门的情况看,这块工作还有待提升。让厦门市民更加了解本地文化,让外来人了解闽南文化,应当成为我们下一步的重要工作。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明由中华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融会而成,闽南文化是中华海洋文明的典型代表。闽南原住的古百越先民,是走向海洋的先驱者。从西晋末年起,中原汉族有三次大规模移民闽南,开始了与闽南原住民的交流融合,并在五代至宋初的百年间形成了闽南民系以及海陆交融的闽南文化。闽南文化随着闽南人过台湾、下南洋、走四方,传播到东南亚和海外其他地区,并深刻影响潮汕、海南、雷州半岛、浙南、赣东等地的文化。闽南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就是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具有闽南特色的开放包容的海洋精神。这种精神包含着通洋裕国富民的进取意识,以及海纳百川的气度、放眼四海的胸怀、爱拼敢赢的气魄、尊天敬祖的传统,是中华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闽南文化为特区文化创新

  提供强力支撑

  闽南文化发源于闽南地区,自秦统一中国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始,闽南开启闽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两千多年来,经过一代代闽南人的生产生活实践,兼收并蓄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孕育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鲜明风格和丰富内涵的区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厦门贯彻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要求,博采众长、广纳建议制定的《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已于2020年6月1日起施行,彰显了厦门对闽南文化进行科学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决心。

  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厦门,兼具闽南文化底蕴与特区精神叠加优势,理应在丰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出创新,展现更大作为。我们要通过深入研究,厘清闽南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阐明厦门经济特区精神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全方位强化闽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在中华传统文化壮丽史诗中继续谱写闽南文化精彩篇章。

  (按发言顺序编排)

  本版图/厦门日报记者 黄晓珍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