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之道 创新之思读《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有感

2024年04月08日 10:40 来源:厦门日报
  赵洁  

  文化不但关乎国本、国运,也深刻影响着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厦门建设文化强市应在何处着眼发力?怎样以文化的力量赋能城市发展?笔者以为,通读陈先达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以下简称《十二讲》),对解答这些问题会颇有启发。

  这本书聚焦“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以十二讲的篇幅,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视野出发,站在社会形态更替的高度,系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及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时代课题、中华民族文化及其基本精神、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做了理论再探讨,也对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思考。

  融合之“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既是一种历史必然,也是一种现实需要。陈先达提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中国传统文化则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应对这些规律的人文视角。”“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等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具体到实践当中,陈先达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例,认为其中所蕴含的互利共赢、和平发展的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的现代诠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目标。认为这一倡议充分彰显了“第二个结合”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契合之“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人文关怀等精神财富。如何既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又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独特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十二讲》立足当代、背靠传统、面向世界,以哲学思维回应现实问题,深入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价值追求和实践路径等层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了具象化的呈现,赋予其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著作通篇论述中都体现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使读者能够更直观、更深入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既在逻辑构架上内在联通,又在精神气韵上映照呼应。

  创新之“思”。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能够跨越时空,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提供智慧和启示;同时,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和反映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从《十二讲》中,笔者看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契合与呼应,也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新与发展的可能路径。在全球化与多元化的浪潮中,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之势,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在保持中华文化独特性的同时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以陈先达的观点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在经济上,也要在文化上实现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掩卷覃思,深以为然。以厦门来看,这座城市既保留了包括闽南文化、海洋文化等多种优秀文化精髓,又展现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活力。春来东风劲,奋楫扬帆时。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在研究、阐释、挖掘好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加强“自塑”能力,以文化的凝聚力和正能量,为高质量发展激发更为广泛和彻底的内驱动力。

  (作者系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