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轮”驱动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05月13日 15:40 来源:厦门日报

  ●刘春阳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互为支撑、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把握“三位一体”的方法论,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三轮驱动”的引擎,才能发挥“1+1+1>3”的协同效应。作为经济特区,厦门一直在积极探索和实践畅通人才、教育、科技良性循环的路径,通过健全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完善高端人才引进机制、优化人才激励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政策,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强的要素资源保障。

  紧贴产业前沿打造教育“基础轮”

  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推动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础都在教育。优化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适应未来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支持,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基固本之策。厦门应积极发挥教育资源优势,紧跟科技发展新趋势,通过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等一系列先导性、基础性工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培养急需紧缺人才。

  加强前沿未来学科建设。近年来,厦门高校积极响应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高等与职业教育,推动7所省级“双高计划”院校和19个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新增智能建造、人工智能等“智能”相关专业35个。如集美大学增设智慧交通等前沿学科,厦门理工增设网络空间安全本科专业等,以培养适应未来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加快推进产教融合工程。成立厦门火炬高新区产教联合体,建设首批市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政企共建厦门软件园产教融合基地,培养“学生工程师”;与清华大学签约组织优秀博士生“组团”进驻新型工业化重点企业,促进科研和产业深度融合;积极整合海内外科教资源,推动厦门企业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高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

  释放创新活力打造科技“动力轮”

  未来,厦门应继续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根本,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和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久久为功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以科技赋能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

  健全科技创新法治体系。颁布实施《关于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 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若干措施》等规定和举措,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以“揭榜挂帅”方式开展重大科技创新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建设,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加快培育壮大一批独角兽和“隐形冠军”企业,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强大动力。

  积极搭建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快建设厦门科学城,吸引高端创新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落地,注册入驻企业超1600家;引进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科研团队和项目落地,涵盖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嘉庚实验室集聚6个院士领衔团队,攻克氢能、半导体等领域20多项关键技术难题;翔安实验室获批建设传染病疫苗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注册成立“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

  完善科创金融支持链条。设立“人才贷”“人才一号、二号基金”“科技担保贷”等信贷产品,全市技术创新基金、中小微企业增信基金规模均扩大至300亿元,增设产业链招商、供应链协作和先进制造业基金,撬动金融资金超800亿元,为人才开展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聚焦发展战略打造人才“核心轮”

  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可观、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厦门应聚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积极发挥“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创造性优势,吸引更多具备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的顶尖创新人才与团队来厦,并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拓展引才渠道,实施更加灵活、健全的创新机制,吸引海内外英才集聚。

  真金白银筑巢引凤。实施“群鹭兴厦”人才工程,目前全市已培育超2.4万名产业人才。实施“双百计划”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政策,已累计引进超1036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孵化出厦门首家“独角兽”企业海辰储能及艾德生物、特宝生物等6家上市企业;优化服务保障机制,出台拴心留人的“留厦六条”高层次人才保障政策,为人才创建后顾无忧的生活环境。

  推动评价体系革新。在职称评审领域“破四唯”,以专利代替论文,打破人才评价壁垒;赋能灵活用才评才权限,开展高质量人才基地评选,赋予市高层次人才自主认定权,加大对用人单位灵活引进、使用科创人才的支持力度。

  招引全球人才聚集。厦门实施国际化引才专项行动,在印度、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以及北京等地成立国际化引才工作站,成立“城市引才联盟”、搭建“国际化引才招聘专窗”,不断拓展国际化引才渠道,人才集聚效应初显。

  (作者系厦门市高层次人才发展中心保障服务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