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阅·谈”理论圆桌

2024年08月21日 11:02 来源:厦门日报

编者按

  近日,由厦门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月·阅·谈”学习明理活动走进外图厦门书城,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举办专题学习沙龙。活动邀请中共厦门市委党校副校长苏秋华、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吕志奎、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洪认清,围绕学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结合各自研究领域,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本版摘编专家部分发言,以期进一步推动广大读者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我市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

 

深刻理解把握好几个重大问题

●苏秋华

  一是全面总结经验,坚持正确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创造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运用好这些经验。根本的一条是,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这些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更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二是紧紧围绕主题,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坚决破除那些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决定》着力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问题、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热点问题、民生方面的难点问题、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各领域的风险问题,特别注重增强改革的针对性。

  三是突出改革重点,彰显改革成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次全会《决定》,应该是一个能够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起到全局性、引领性作用的文件,必须更加突出重点,把重心放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战略性的重大改革举措上,不能搞成各方面具体工作举措的拼盘。《决定》全面布局各领域各方面改革,注重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抓重点来带全盘,突出体制机制改革,突出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四是坚持人民至上,把牢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决定》注重从人民群众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尽力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是注重系统集成,加强整体谋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考虑的各种矛盾及其关系更加错综复杂,越是这样,越要搞好系统集成。《决定》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改革,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

 

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吕志奎

  城市建设、运营、治理是一门科学,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需要把牢价值取向:明确“为谁改革”、找准“改革什么”、解决“怎么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决定》继续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要把让群众生活更舒适这一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血脉里,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要聚焦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和服务体系,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服务方式,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决定》把“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条重要原则。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发展也必须与新发展阶段要求相匹配,未来,城市基础设施更新的需求空间和投资潜力巨大。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就是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城市建设、运营、治理制度体系,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城市治理效能。

  要以系统观念为方法。《决定》把“坚持系统观念”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条重要原则。完善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需要围绕建设城市治理共同体理念这个整体性构想,紧紧抓住当前城市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存在的基本矛盾及其主要症结,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真正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要以安全韧性为底线。《决定》提出“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系统越来越复杂,社会风险越来越集中在大城市。必须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提高城市安全韧性水平,提升城市公共安全风险应对能力,补齐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短板。

  要以智慧城市为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生命周期智能化。 《决定》提出“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要以工作实践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广大群众受用为目标导向,积极运用数字化治理技术构筑城市“智慧大脑”,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洪认清

  厦门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的同时,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市委、市政府印发《厦门市统筹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方案》构建的“4+4+6”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蓝图,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高度契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提出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其核心要义就是要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紧密互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要根据我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传统产业各自特点不同,相应的体制机制也各有侧重。传统产业侧重在如何通过制度建设更好地支持转型升级,标准引领是关键,《决定》提出要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则要完善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机制,按照《决定》的要求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未来产业孵化培育需要可持续投入,应按照《决定》的要求建立投入增长机制。

  近两年来,厦门着力构建“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即:做优做强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商贸物流、金融服务4大支柱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文旅创意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前沿战略材料、氢能与储能、基因与生物技术、深海空天开发6个未来产业。上述产业与《决定》中鼓励发展的产业,即“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高度一致。这充分体现了厦门改革创新实践的前瞻性,体现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当前,厦门新兴产业的培育正在逐渐发挥支撑作用,新动能显著增强,2023年锂电池、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出口454.90亿元,增长1.7倍。厦门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新获批厦门大学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国内首个面向储能产业的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正式立项;斩获7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总数创历年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