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琼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下文简称《纲要》)明确了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新时代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在思政课建设方面,《纲要》提出要“打造一批‘大思政课’品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等,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中学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筑牢立德树人主阵地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具有特殊重要性。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可根据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构建“必修+选修+实践”三位一体的思政课程体系。除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外,还应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将地方特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在教学方法创新上,可以推行“议题式”“情境式”“探究式”教学,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纪念馆、博物馆等,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建立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竞赛。同时,推动全体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在评价机制改革方面,建立学生思政素养发展档案,将思政课学习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索“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注重考察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能力和行为表现。
推进一体化育人体系
实现思政教育全贯通
《纲要》强调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中学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必须主动融入一体化建设大局。 在纵向衔接方面,厦门二中与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合作机制,邀请高校专家指导课程建设。同时,与小学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教研活动,研究各学段思政课教学重点和衔接点,避免内容重复或断层。在横向贯通方面,依托市名师工作室平台,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和经验交流。开发共享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定期举办思政课教学研讨会,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强化校家社协同育人
凝聚教联体强大合力
《纲要》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中学思政教育必须打破校园围墙,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凝聚教联体强大合力。在校家协同方面,学校应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组织“家长进课堂”活动,邀请家长分享奋斗故事,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借助数字赋能,于开发“家校共育”数字平台,增加家校之间的沟通渠道,助力家长更好进行家庭教育。在校社协同方面,学校可与社区共建“青少年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了解社会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数智提升方面,可建设“智慧思政”云平台,将家社资源开发成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AI技术,制作短视频、微课程等,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学要以《纲要》为指引,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智慧力量。
(作者系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