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2025年03月10日 10:54 来源:厦门日报

  ●林艺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出明确部署,为我们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对厦门来说,因地制宜就是要紧跟发展大势,结合资源禀赋,不断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引领高质量发展。

  厚积新质生产力发展“沃土”

  探寻新形态、新模式、新引擎。新形态探路,以智能制造重构生产范式,通过工业机器人、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柔性化制造;依托工业互联网搭建协同体系,推动设备互联、资源动态优化;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培育智能网联、工业元宇宙等数字新业态。新模式变革,构建“需求感知-敏捷响应”运营体系,通过分布式协同设计、共享产能平台打破企业边界;发展订阅制、服务化延伸等价值增值模式,实现产品经济向场景经济跃迁。新引擎打造,深化“政产学研金”五螺旋联动,建设加速技术产业化;依托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链主牵引——专精特新配套——科研平台支撑”的创新生态圈。

  探寻优质资源、环境和条件。优化“白鹭英才”等引才机制,引入更多科学家、工程师,进一步加快打造创新研究平台,奋力打造创新矩阵,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清洁能源替代,创新“生态银行”机制,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探索营商环境改革有效模式,参考设立企业创新积分制评价体系,构建起涵盖人才、平台、资本、数据、绿色生态及软硬环境的新质生产力培育体系。

  壮大新质生产力发展“根茎”

  借助科技资源和人才智库注入活力。积极构建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创新体系,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和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攻关模式,加快量子信息、基因技术等前沿领域研究。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依托金砖创新基地、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载体,建立跨境创新联合体。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完善“候鸟型专家”机制,打造高端人才数据库,建设国际人才社区,构建“基础研究-中试验证-产业孵化”的全链条育成体系。

  借助产业集群和市场配置激发动能。充分发挥“链长制”统筹作用,打造“链主企业+隐形冠军+创新平台”的产业生态圈。构建“研发代工”“场景驱动”等新型创新范式,建设跨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产业大脑,实现设备互联、产能共享和工艺协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创新产业链供应链金融产品,通过科创票据、知识产权证券化等工具引导资本投向未来产业。建立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热带雨林”生态。

  结出新质生产力发展“硕果”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瞄准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集结科研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力求在重点领域实现科技创新突破,为产业创新注入源头活水。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形成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立足传统产业深厚根基与新兴产业创新势能,构建“双链耦合、虚实共生”的转型升级路径。传统制造业依托成熟供应链网络与精益生产体系,实施“智改数转网联”工程。推动农业“数字+特色”双轮驱动,建设智慧温室等数字化生产单元,通过高光谱遥感监测作物长势,依托区块链技术建立原产地认证体系,实现品质管控与品牌价值双重提升。

  (作者单位:厦门市委机要交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