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2025年04月02日 14:04 来源:厦门日报

  ●王 宁 王艳艳 张睿多

  新型市政基础设施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核心支撑,结合了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技术,旨在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可持续性和居民生活质量。新型市政基础设施包括智慧供排水系统、生态园林绿化、智能环卫设施、智能交通系统和绿色能源设施等,通过集成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建筑信息模型等技术,实现对城市资源的高效管理和优化配置。新型市政基础设施的目标是创建一个智慧、环保、宜居的城市环境,支撑和促进城市的综合、可持续发展,同时增强城市应对未来挑战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新质生产力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的现代化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追求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发展,是新型市政基础设施发展的关键推动力。新型市政基础设施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核心支撑,整合了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技术,包括智能交通、绿色能源、智慧供排水等系统。新质生产力通过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如新一代绿色技术、信息技术和建造技术,引导新型市政基础设施向更加绿色低碳、安全韧性、智慧高效的方向发展。两者协同发展,加快推动实现新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推动城市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城市竞争力提供坚实基础。

  推动绿色低碳。借助新质生产力发展清洁能源与节能技术,推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在市政基础设施中的应用,持续提升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推进市容环卫行业绿色转型。通过实时监测和调整能源使用策略,提升能效,减少碳足迹;促进绿色交通出行,做好绿色交通规划,优化交通出行结构,鼓励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构建城市慢行系统;坚持城市水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以改善水体水环境质量为重点,通过清洁生产和节水新技术以减污、生态修复以净污、综合整治以消污,通过雨污水资源化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用水量和能耗,推动城市水系统的绿色低碳化。

  目前,厦门已实现全市城乡垃圾分类全覆盖,垃圾回收利用率超50%,吨垃圾焚烧发电量较分类前提高超30%,现已形成集垃圾焚烧、生物质垃圾资源化利用、有害垃圾集中处理、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为一体的垃圾处理配套体系格局。自“十四五”以来,厦门市累计完成新建或改造提升绿道121公里,逐步形成系统完善的绿道网络,接下来将进一步完善全市绿道网络规划与建设,编制绿道近期实施规划,指导绿道建设有序布局。同时,厦门市通过系统化、常态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目前建成区34.1%的面积已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有效降低了城市的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的微气候环境,提升居民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凸显安全韧性。在城市排水系统中,借助物联网和数字孪生技术的整合应用,通过部署智能传感器,实现对水质、水位和流量的实时监测,提供准确的运行数据。结合数字孪生技术,构建高精度的虚拟模型,与实际系统同步运行,支持情景模拟和优化调度。这样的整合应用,不仅可以建立智能预警系统,做到动态调度和快速响应突发事件,还可以通过长期数据分析识别系统薄弱环节,指导未来管网系统的升级改造。通过打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城市的排水防涝系统变得更加高效和可靠,显著提升了市政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韧性,助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厦门市全市排查排水管网长度约2.2万公里,统一排水要素数据库数据格式,规范坐标系与编码规则,建立管线拓扑关系,进行数字建档并实时更新,形成地上地下三维立体化的排水管网“一张图”,利用数字孪生模型,可以精准识别内涝风险区域,及时进行全市排水管网、河湖以及各类分散式雨水调蓄设施的联排联调,为城市的安全韧性提供有力保障。

  体现智慧高效。将各类市政基础设施与大数据、传感器、物联网等新技术设备结合,将智慧排水、智慧燃气、智慧环卫、智慧管廊、智慧给水、智慧园林等构成的智慧网络统筹考虑,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如建设智慧管理平台,通过整合各类业务信息和动态监测数据,实现对市政基础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智能化调度。

  目前,厦门市在排水管网“一张图”的基础上,建立了统一的“智慧型”信息管理平台,强化业务+技术深度融合,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正本清源改造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排水管家App,通过设置“巡查任务”“事件处理”“考核评价”“排水户监管”等功能模块,掌握日常工作进展及相关排水问题处置情况,督促排水户规范排水,实现监管效率最大化;设立“随手拍”等功能模块,实现与居民互动及日常问题反馈,实现小区排水“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单位:王宁、张睿多,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王艳艳,厦门市市政园林局;本文属于厦门市社科联、厦门市社科院资助厦门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项目【厦社科研〔2024〕B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