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烟火气”与“文明风”有机统一

2025年04月21日 11:19 来源:厦门日报

  ●戴辉

  客观地说,流动摊点一定程度上满足民生需求,为城市增添烟火气息,但也给城市治理带来系列问题。其中,一边是民生需求,一边是依法管理。笔者对海沧城区流动摊点治理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剖析现状与成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现状和问题

  主要类别及经营方式。有四类:食品类摊点数量占主导,如早餐摊、煎饼摊、水果蔬菜摊等,多以机动车、手推车或简易摊位等形式经营,集中在早、中、晚三个高峰时段出现;日用品类摊点主要售卖服装、小饰品等,多以地摊形式经营,傍晚至夜间出没频繁;娱乐类摊点以售卖儿童玩具为主,多以地摊形式夜间出没,节假日全天出现;季节性摊贩,如夏季四果汤、雪糕等冷饮摊以及冬季糖炒栗子摊等,出摊形式和时间灵活。

  结构及点位。海沧城区流动摊点经营人员结构多元,点位分布呈明显集聚特征。从成分来源看,以外来务工者、下岗职工群体为主,本地居民占比少。从年龄结构看,中老年较多,年轻人少。从摊点分布看,长期聚集在“四圈”:生活圈、商业圈、通勤圈、学校圈。

  存在问题多。一是环境卫生问题,部分摊点经营者和消费者环保意识缺乏,垃圾随意丢弃,污染城市道路,增加环卫工作压力。二是交通秩序受阻,占道经营现象普遍,尤其在上下班高峰期,易造成拥堵,影响出行安全;三是食品安全隐患,部分摊点无卫生许可和健康证明,食品质量难以保障,且部分摊点使用煤气罐等危险物品,存在安全生产隐患。

  治理成本高。流动摊点流动性较强,早晚高峰时段集中出现,因执法力量有限,巡查难以全面覆盖,个别点位虽多次整治,但反复回潮。

  执法压力大。面对部分摊点占道经营行为,执法人员若置之不理,必然有损法律威严,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多以劝导方式处理,有时沟通效果不佳,容易激发矛盾,执法人员心存顾虑。

  成因和分析

  从社会角度看,流动摊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经营意识与城市管理的矛盾。流动摊点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满足部分群体需求,且就业灵活、成本低,摊点数量增加,管理上的力量配备、机制完善,还没有完全跟上。从制度机制看,流动摊点治理涉及多部门,但职责划分有待细化,协调机制仍需健全,以进一步形成监管合力。从管理理念看,作为管理者,不能过度追求视觉秩序而忽视社会实际,只采取“堵”的策略,却缺乏“疏”的举措。从执法能力看,它对提升执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法规如果掌握不系统,则法律适用能力弱。另一方面,如果做群众工作能力欠缺,口大气粗、态度强硬,就会让经营者产生对抗心理。同时,现代化执法装备和技术手段仍需加强,如建立统一的流动摊点信息管理系统等等。

  应对和治理

  构建“疏堵结合”治理体系。树立“疏堵结合、精准施治、价值共生”理念,推动治理模式转变。根据摊点分布和市民需求,在居民区、商业区、地铁站周边设置标准化疏导点,完善配套设施,实施分时分区管理。如,在居民区、校园周边设早餐便民服务点,在商业区划定夜市集中经营区,探索“潮汐摊位”模式。

  建立智慧化协同治理机制。整合城管、市场、公安等部门资源,依托“厦门百姓”App对摊贩进行一户一档登记备案,实现全过程管理。建立城警联动机制,解决机动车摊点占道问题。市监部门设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车,定期检测餐饮类摊点食品质量,压实安全主体责任。开发“摊点夜校”小程序,提供在线课程,提升摊点经营者安全生产和公共卫生健康意识。

  完善民生保障配套政策。为摊点经营者提供职业培训,提升规范化经营能力。探索对困难群体摊位费、健康体检、器具租赁的补贴措施,降低经营成本。建立信用激励机制,对诚信经营者给予优惠,。

  提升执法队伍专业能力。编制摊点执法指引手册,规范执法用语和流程,收集典型案例,开展模拟场景训练,提升执法人员综合能力。打造“城市管家”党建品牌,组建党员先锋队,设置“睦邻调解室”,吸纳摊点经营者参与共治。

  总之,要通过系统性治理创新,有效破解流动摊点治理问题,推动城区流动摊点“烟火气”与“文明风”的有机统一,进一步提升城区现代化治理水平。

  (作者单位:海沧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