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支平
张劲松
许斗斗
洪认清
王刚
吴吉堂
11月19日,由厦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集美大学主办,厦门市社会科学院、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福建、厦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名家沙龙’”在集美大学举行。沙龙邀请 6 位人文社科专家,围绕“提升文化影响力 激发特区新动能”主题,从不同角度切入,分享各自见解与建议。专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大家要怀着深厚感情、用好独特优势、带着特殊责任,研究阐释和践行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厦门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最深沉最持久的动力,为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社科力量。
闽台文化与闽台融合发展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陈支平
闽台区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文化中极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培育了闽台文化的茁壮成长,而深具地域特色的闽台文化又使得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中强调:充分发挥福建对台独特优势和先行示范作用,善用各方资源,深化融合发展;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制度;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先行先试,扩大授权赋能,持续推进政策和制度创新;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持续推进、久久为功,因时因地制宜,支持条件好、优势突出的地区率先试点、以点带面,引导其他地区找准定位、协同增效。高校等文化教育部门应发挥敢于先行先试的创新精神,立足于海峡两岸社会文化的共性特征,包容台湾社会文化中的某些异化特征,坚决反对“去中国化”的文化倾向,与广大台湾同胞携手前行,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创造出更多成效和经验,为祖国的完全统一,贡献福建高校的力量。
文化根基是闽台融合的坚实土壤
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是两地文化关系形成的基础。早期移居台湾的闽粤民众首先带去的是基层的庶民文化,尽管这种文化较为粗糙、富于感性色彩,但它建立在生活传统、信仰传统、社区组织传统、经验传统的基础上,是一种具有明显自发性和传承性的文化。随着移民数量的增加和台湾的开拓,中国大陆的家族制度、伦理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以及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意识形态也逐渐传入台湾。建立在共同文化基础之上的民族意识成为台湾同胞之间及台湾与大陆联系的精神纽带。
经济协同是闽台融合的有力支撑
自明清时期以来,台湾海岛环境及历史发展的原因,使得台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陆福建的半开放型的经济。近现代以来,台湾政治社会环境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国际性的发展进度,其经济结构逐渐融入到国际经济的整体结构之中。而海峡对岸的福建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与深入,具有传统国际性特征的沿海经济,也在短时间内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种传统的文化纽带与经济联系,得天独厚,相互促进,在新世纪里形成了闻名世界的海峡东西岸经济区。而富含闽台文化特征的浓浓的乡土情,成为两地紧密联系的割舍不断的纽带,也成为加强两地联系的内在动力。
核心价值观是闽台融合的纽带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构建海峡两岸文化共通和谐的基石。假如缺乏这一基石,那么文化的共通和谐就是一种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有了这一基石,我们才能在新时期,与时俱进建构海峡两岸的共通和谐文化。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近代以来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历程中所出现的某些不同走向,以及对于道德价值观的某些歧义,并且相互包容这些分歧,求大同、存小异,充分发挥台湾与福建、广东等沿海区域的文化优势,开拓更加美好的未来。
厦门文化的精神内核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原院长、教授 许斗斗
人类的精神极具复杂性,它既具有民族地域的空间性,又具有时代特征的时间性;既具有国家和人类意义上的普遍性,又具有民族地域的特殊性。厦门文化中的“精神”要素既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体现着厦门的地域特色。
自近代以来,厦门文化日益凸显为闽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厦门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中,蕴含有包容与创新这两大价值理念。
厦门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闽南文化的海纳百川、多元一体的价值取向最突出地表现在宗教文化的相容共存上,厦门市就是一个包容众多宗教的地域;闽南的语言、建筑艺术、戏曲也体现了多元一体的开放包容性,闽南话不仅在海外广为传播,也吸收了许多外来语以不断丰富自身,素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的厦门鼓浪屿建筑正是不同建筑风格水乳交融的完美结合。可见,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成为厦门文化的核心要义。
厦门文化具有典型的创新性。厦门文化具有后发优势,具有中华文明中典型的“创新性”。闽南文化深受移民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多重影响,加之偏居东南沿海,长期游离当时的政治和权威中心的边缘地域,塑造出它更为强烈的对外开拓创新和冒险进取精神。与泉州、漳州相比,厦门的发展相对较晚,至清代,厦门港才逐渐取代漳州月港的地位,成为对外通商的重要口岸。但由于厦门独特的区位优势,自新中国成立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厦门成为全国首批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这既凸显了厦门的后发优势,也是对厦门发展提出了拼搏与创新的更高价值追求。
厦门文化正是包容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正是凭借拼搏与创新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决定并助力着厦门在全面深化改革、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能够不畏艰险迎接新挑战,在创新发展新路上能以开放的胸襟,兼收并蓄。 厦门必须坚持包容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才能继续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深耕细作,多出一些制度性、政策性成果,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再立新功。
嘉庚精神是厦门文化名片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张劲松
文化通常由文化内核、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三个层面构成。文化内核是一座城市的价值取向、精神状态和胸襟气度,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是文化内核的外现形式和传播载体。陈嘉庚的倾资兴学对闽南地区文化风貌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嘉庚精神是厦门重要的文化标识和城市名片。
弘扬陈嘉庚的企业家精神,厚植创新文化。陈嘉庚在企业经营实践中形成了诚以报国的爱国情怀、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诚信守法的经营理念、兼济天下的责任担当、胸怀世界的国际视野,嘉庚精神是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生动体现。同时,陈嘉庚身上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爱拼会赢、百折不挠等精神,是塑造城市文化特色的独特精神资源,为建设高质量创新创业之城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践行陈嘉庚的教育理念,建设文化强市。在倾资兴学实践中,陈嘉庚形成了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在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历史作用。重教兴教是厦门的优良传统,建设“学村特色”的文化强市一方面要以系统的思维推进教育体系建设,发挥大中小学、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协同效应。另一方面,“学村特色”的文化强市要弘扬有教无类、心有大我的教育家精神,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努力以教育公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发挥陈嘉庚的影响力,做活“侨”文章。厦门是著名侨乡,陈嘉庚是华侨文化的关键标识与旗帜,嘉庚精神是华侨文化的灵魂与内核。要充分发挥陈嘉庚作为华侨领袖的全球影响力,并结合厦门区位优势,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华侨文化。同时,积极发挥陈嘉庚侨领作用,通过经商、办报、办学校、组社团等途径,构建祖籍地与侨居地之间商业、文化、人员方面的联系,以教育和文化为纽带促进厦门高水平对外开放。
弘扬红色文化展示新形象
●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洪认清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中,展示福建新形象。我们要牢牢守住革命文化的血脉,把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传承长征精神,塑造革命老区新形象。福建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红色文化是福建文化的重要品牌。我们要立足红色文化科学保护、传承弘扬和合理利用,聚焦打造具有鲜明的福建辨识度、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红色文化标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快实现在档的革命历史类文物图片、图书资料、遗址遗迹等红色文化遗存数字化转化、保护和利用。强化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将其全面有机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体系,并通过融媒体传播不断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
传承嘉庚精神,塑造爱国爱乡新形象。嘉庚精神是福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新征程,嘉庚精神历久弥新,对于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塑造新福建爱国爱乡新形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深入研究阐释嘉庚精神的历史意义、丰富内涵、时代价值,进一步面向海外讲好中国故事,引领广大侨胞增强家国情怀、坚定奋斗志向,自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传承谷文昌精神,塑造人民公仆新形象。先进典型是“看得见的哲理”。作为谷文昌先进事迹的文化绵延和价值折射,“清白持家、俭朴本分、为民奉献”的谷式家风,不仅是谷文昌留给后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家风的一面光辉旗帜。要深入研究阐释“谷文昌精神”的历史意义、核心内涵与时代价值,通过广泛宣传谷文昌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要将谷文昌家风作为家风建设的典范,引导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风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起磅礴力量。
推进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
●厦门市委党校校(院)委委员、科研与决策咨询处处长 王刚
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高度重视厦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他不仅多次对厦门文旅资源禀赋进行论述,同时也对厦门发展文旅产业进行重要谋划。今年,习近平总书记来福建、厦门考察时指出,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厦门具有丰富而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我们应牢记嘱托,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抓住文旅市场强劲复苏、蓬勃发展的机遇,坚持旅游和文化深度融合,努力推动旅游业态率先实现从观光向体验的升级,把厦门打造成为世界一流旅游休闲城市,推动厦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旅游强国作出厦门贡献。
要坚持规划先行,发扬当年习近平同志制定旅游发展战略的良好传统,强化系统谋划和科学布局。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实施“旅游品质年”系列行动,提升供给水平和服务质量,着力打造更多高品质文旅产品,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要提升旅游发展品质,以优化旅游体验为核心,整合优化产业资源,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会展、对外交流等“文商旅”有机融合,让旅游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净化旅游市场环境,建立规范旅游市场管理大格局,加强监管和指导,狠抓问题整治,守住安全底线,让游客更安心、更舒心。要着力提升文旅产业竞争力,抓好高能级产业投资,加快推动文旅数字化转型,塑造未来产业发展新优势,深化旅游品牌提升,强化城市旅游宣传策划,打造更多城市旅游IP品牌。要深化国际旅游交流合作,不断扩大“海上花园·乐动厦门”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要深化共建城市文明,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明活动,共建文明城市、共享美好生活。
厦门要聚焦优业态,当好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的主力军;聚焦强赋能,当好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的排头兵;聚焦拓市场,当好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领头雁,不断开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局面。
提升福建文化影响力
●中共集美区委宣传部一级调研员 吴吉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新时代如何创新和传承福建文化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牢记嘱托,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加快发展文旅经济,培育壮大文化创意等产业,增强福建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在福建文化传承与创新上敢为人先、爱拼会赢。
深入文化创新性研究,培育特色品牌,打造创新主抓手。作为全国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份,要深入实施“福”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工程,以劳动创造幸福、奉献就是幸福和为人民谋幸福、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为主题,推动开展“寻福”“送福”“造福”“享福”行动,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让“福”这一古老的中华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做好传播文章,着力讲好福建文化故事。要选好题材,关注人民内心所需,推动一批主旋律精品力作“走红”。要创新八闽文化传播方式,认真把握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充分运用声、画、影等现代视听技术和新媒体传播平台,不断创新表达,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要积极探索闽台文旅融合发展新路,持续开展寻根谒祖、信俗交流、青少年研学等活动,推动两岸同胞共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积极发挥海外媒体力量,宣传中华传统文化,让文化的力量跨越山海,广泛凝聚侨心。
把福建文化融入思政课建设和研学,调出思政教育“福建味道”。以充满福建文化元素的鲜活素材为依据,兼顾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现实需求,形成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环上升、有机统一的课程结构,营造线上“全时间”、线下“全空间”的教育生态。构建“政校企所”联合体,梳理整合福建文化的育人资源,推动大中小学共建福建文化课程、教材、资源和平台共同体建设,开辟文创产品、动画短片、短视频、摄影作品、写生、插画、绘本、音乐剧等多元化载体的“实践的课堂”,打造多样化方式的“行走的课堂”, 创新教学方法,让课堂活起来。
名词
社科“名家沙龙”
社科“名家沙龙”是厦门市社科联、市社科院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不定期开展的专题学术沙龙、研讨会、论坛等组织形式,由“社科名家工作室”牵头相关专家学者和实际部门工作者,聚焦中心工作、发展重点、社会热点等问题,开展高水平交流研讨、分享研究成果,并形成一批有价值的对策建议、专题报告。
2022年3月,市社科联、市社科院成立“社科名家工作室”。该工作室以服务市委市政府决策为宗旨,发挥全市知名度高和影响力大、成果丰硕、学术功底深厚的学科带头人力量,搭建高水平社科研究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和理论宣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