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中华文脉 厚植学术根基

2024年12月27日 11:39 来源:厦门日报
 程圆圆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坚持‘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要求我们坚持把学术研究扎根中华文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加快构建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中华文脉源远流长

  夯实学术厚重根基

  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凝结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厚重根基。

  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应从哪里开始。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思想观念、多样的文化载体形式和珍贵的传世文物古籍中汲取养分,并以自主性知识体系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彰显中华文脉千年文明浸润的独特精神魅力和文化品格,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加深厚。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孕育了丰富的思想:有教无类、以德立人、文以载道、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相和的哲学思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格局气魄;兼爱非攻、求同存异、天下大同的和谐理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扶正扬善的传统美德等,这些丰厚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为今天的学术创造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宝库。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需要以原创性、标识性概念作为逻辑起点。原创性是标志着前所未有且与他者不同的规定性,标识性是标志本体与他物不同之处的规定性。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自主性,有没有体现以自身为基础而搭建的体系的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有没有让知识脉络与中华文脉相交融。从先秦儒学、两汉经学、宋明理学,再到晚清今文经学,中国学术传统孕育了中国理论要关怀人生、体察社会、经世致用和重视道德教化的学术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涵养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原创性、标识性。

  中华文脉传承不绝

  激活学术创新活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科学回答时代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总结实践经验和推动理论创新中彰显自身价值。当前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是应新时代我国发展需求而生的新事物,这一新事物的诞生离不开对新需求、新规律的认识和对旧事物的扬弃。需要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立足时代需要,传承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充实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一方面,面对中国传统知识体系中丰富的思想要素,要从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中不断发展新理念,让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更好地做出理论贡献。即对历史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进行重新梳理,对历史传统的鲜明特色、思想精髓和时代价值进行总结阐释,不断筛选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民族精华,丰富我们的现代自主知识体系,同时大力推动这些理论转化的具体实践,让旧思想作出新贡献。如厦门赓续千年的海丝文脉,是对我国传统知识体系中“丝绸之路”概念的改造和发展,由此推动的“一带一路” 倡议已经逐步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成为新时代中国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一面旗帜。

  另一方面,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运用新视角、新思维、新方法持续激发中华文脉传承发展的活力,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与思想资源,推动其创新发展。具体而言,对待传统知识体系我们不能一概“拿来”,而是要辩证看待具有社会历史性的各个要素,对其中的优秀要素进行“激活”。即在“两个结合”中,通过“补充、拓展、完善”的方式,能动地对中国传统知识库进行继承,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创新。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牢牢扎根中国大地,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丰硕成果,引领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中华文脉包容开放

  拓展学术全球视野

  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也具有明显的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新事物、新技术、新现象和新问题不断涌现,驱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断延展全球视域,为解决人类社会面对的问题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

  在文化多元化的世界,中华文脉秉持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将中华文明的价值追求向世界维度拓展升华,在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中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携手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彰显出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成为占据文明制高点的价值指引。由此引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构筑的全球视野,关怀人类与面向未来,向世界传递和扩散“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路径”,引领世界文明的发展。

  从世界视野宏观层次上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一方面在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的基础上,体悟和把握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普遍性中把握规律性、从特殊性中把握多样性,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即要避免受限于单一语言和单一文化,着眼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跨文化交流,融通各种资源,从古今中外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汲取理论创新的智慧,才能不断彰显自身的先进性和生命力,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获得世界意义。另一方面需要以发展的观点认识和理解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既深刻把握源头处的精神文化内核,又系统梳理在漫长时空更迭中发展交融的脉络、轨迹和方向,通过深入“大过程”、进行“大比较”、揭示“大结构”,搞清楚源与流的关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不断深化对人类文明演进的整体性、系统性认知。从而洞察世界大势,引领世界潮流,建言全球治理,不断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作者系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本文系福建省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福建的孕育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FJ2024C006)